张耀祖:革命低潮中的魏巍——纪念魏巍百年诞辰
12年前,魏巍病故于北京,享年88岁。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
1920年,魏巍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家城市贫民家庭。此前一年,五四运动爆发,此后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亡,时年他17岁。同年,他投笔从戎,只身去找八路,参加了革命。
革命未必就是他的宿命。但他的确生于斯长于斯。
革命更造就了他的文学。
以往的战争文艺作品,表现的主题不外乎兵器的较量,单纯的士兵搏杀,英雄人物的扭转乾坤。而遵循“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和人民革命,却彻底改变了官兵“当兵吃粮”的属性。在这里,每个官兵都是有血有肉的积极主动的革命者,都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和喜怒哀乐,而不是缺乏思想情感的“炮灰”。只有在此基础上,并借以他骄人的文学天赋,真挚的工农阶级感情,淳朴的语言,最终才能把那些历来被看作为炮灰的“大兵”塑造成“最可爱的人”。从此后,“最可爱的人”就成了人民子弟兵的雅称,并同魏巍的名字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他先后创作的战争长篇巨著《东方》、《火凤凰》、《地球的红飘带》,甚至在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传》中,无不体现了革命主体是劳动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思想原则。这样的文学是真正的人民革命战争文学,魏巍便是其中的开创者。一个人一生中有这样的成就,已经是很够了。
1997年,当我作为一个左派革命青年受邀会见他的时侯,他已近八十岁了。在我的心目中,此刻的魏巍已经是一个功成名就,正在放射着光芒照耀别人的人了。然而,此刻的他却没有了诗情画意,也无意谈论自己是否出版全集,而是跟我谈邓中夏,谈下岗工人,谈国企私有化,还明确强调邓中夏也是北大的,要求我向他学习,组织下岗工人斗争(见面时刚一坐定,他就拿出自己花了两三年时间同钱小惠合著的《邓中夏传》,谈他的采访和撰写见闻。说邓中夏是周恩来一般的优秀人物,可惜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下,不到四十就被叛徒出卖,牺牲在了白区上海)。看得出来,下岗工人的遭遇令他寝食难安。
是啊!牺牲千百万“最可爱的人”打下的红色江山正在变色变质,他岂能不殚精竭虑。
他的忧虑不无道理。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久前解体,红旗已经落地。他所讴歌的社会主义中国业已发生了蜕变,正在高歌猛进同资本主义世界接轨。当年朝鲜战场上的厮杀声,已经变成少数权贵与美帝的把酒言欢了。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陷入到了低潮。
此后他不再进行文学创作,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创办《中流》杂志和撰写政论文章上,并积极发掘和培养中青年人同他一起重新战斗,继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