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摘要:当今世界依然被禁锢在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认知藩篱中,如民主与威权、自由与专制、国家与社会、西方与中国等。这是“新冷战”的知识/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基础,其诉求是从西方中心主义和冷战胜利者的立场出发“收复失地”,在世界范围内驱除社会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幽灵。厘清这一新的当代世界战略图景,立足、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打破冷战、后冷战、新冷战的霸权逻辑,打通从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在危机四伏的世界地缘政治冲突中成为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压舱石,重返列宁主义是必由之路。
一、“列宁德奸案”、冷战史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开启了后冷战时代。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以冷战胜利者的姿态发表演讲,并于1993年出版《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宣称自由世界的胜利和历史的终结。解体前后的苏联和东欧阵营爆发了攻击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狂潮,反列宁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一时,成为后冷战时代标志性的世界景观。在苏联和解体后的俄罗斯,对“十月革命”的批判始于1987年到1991年,在1991年8月达到顶峰,成为日后的“官方”叙事。1993年到1995年,叶利钦主导下的俄国“休克疗法”经济改革濒临惨败,对“十月革命”的肯定开始多起来,但争议愈加激烈。为实现社会“和解”,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出版一系列教学参考书,以法国大革命为类比,最终确定了“十月革命”的新名称和新定义:“俄国大革命”。
否定20世纪中俄革命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之回响(或者说对国外叙事的大规模“抄袭”)同样极为壮观,主要表现就是历史与大众传媒的交合地带成为中国意识形态主战场,并催生出一种笔者称之为“翻案史学”的传媒现象,特别集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革命史等研究领域。
“翻案史学”往往以“冷战史”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它关注的话题主要来自“热战”时期;另一方面,其基本叙述框架来自冷战期间美国阵营的冷战“官方史学”研究。“冷战”这一概念原本是乔治·奥威尔1945年提出,用来批判在原子弹出现后的两极世界中,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人民丧失了反抗的可能,处于无法改变的非宣战的战争状态。后来,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被美国用来专指针对苏联不宣战、进攻性遏制的状态。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之前从不正式使用这个词,因为他们相信苏联坚持世界和平,而美帝国主义才是侵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