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筠:中国人心目中永远的“江姐”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专门讲到了《红岩》,提到了江姐,并且动情地朗诵了难友们赞颂江姐的诗:“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里的江姐便是江竹筠。她出身贫寒,勇挑家庭重担,自强不息发奋读书,历经坎坷献身革命。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投身地下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付的任务。1948年,江竹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她受尽酷刑折磨,但始终英勇无畏、不屈不挠,坚守住了党的秘密,慷慨就义时,年仅29岁。她是难友们口中的“中国的丹娘”,为了革命,她可以牺牲一切!江竹筠用她的鲜血和生命充分诠释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是任何酷刑都无法打垮的。江竹筠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她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形象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出身贫寒 自强不息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江竹筠的父亲江上林厌恶劳作,极少看顾家庭,三年两载才回家一趟,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江竹筠的母亲李舜华身上。江竹筠是家里的第三胎,前两胎都因为家里贫困,没能养活。在江竹筠两岁时,又添了弟弟江正榜,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难了。
江竹筠8岁的时候,家乡遭遇了罕见的旱灾,母亲李舜华不得不带着她和弟弟到重庆投奔她的舅舅李义铭。舅舅一家嫌贫爱富,看不起江竹筠一家人,不仅将他们当作仆人使唤,舅母还会时常辱骂他们,甚至会抢他们正在吃饭的饭碗。倔强的江竹筠对此从不乞求,也从不流泪。两年后,不愿继续寄人篱下的李舜华带着江竹筠姐弟搬出了李义铭家,一家三口依靠着江竹筠母女两人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母亲李舜华一直对江竹筠姐弟寄予厚望,从未断过送江竹筠姐弟上学的念头。这时,父亲江上林在一艘船上找到了工作,每月能给家里寄来一些补贴,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母亲李舜华就送10岁的江竹筠和8岁的江正榜进教会小学读书。可惜好景不长,只过了半年,父亲江上林又失业了,他赌气独自返回自贡老家,不久在贫困交加中病逝,江竹筠姐弟俩不得不退学。
◆彭咏梧、江竹筠与儿子彭云合影。
懂事的江竹筠为了弟弟情愿放弃学习机会,跟着母亲进袜厂当童工。10岁的她身材矮小、瘦弱,连机器也够不着,老板就给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干活时若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江竹筠矮小孱弱的身体几乎每天被超过12小时的高强度劳动拖垮。雪上加霜的是,在孤儿院读书的弟弟患上了软骨病。母亲便想让江竹筠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弟弟。然而黑心的老板考虑到江竹筠的工作效率高、工资又低,不同意退工,甚至以“若要辞职,母女一起离开”相要挟。不久,一筹莫展的母亲李舜华得了重病,不得不辞去了袜厂的工作。年仅12岁的江竹筠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与艰难的生活顽强抗争。这时,舅舅李义铭需要雇人来带孩子,就想起了略识字又勤劳能干的妹妹李舜华,便请她来家中当保姆。随后,舅舅李义铭凭借他与教会的关系和孤儿院董事兼院长的身份,将江竹筠姐弟俩送入孤儿院的小学免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