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到底几斤几两?《道德经》里有什么阴谋?
在我们大部分国人的认知里,“道”代表了无上的智慧,老子、庄子也都是先哲、智慧的代名词,提起他们我们都会不禁产生无限的仰慕。
甚至很多人都从来不会去怀疑道家学说是否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落后的因素,好像天然地就认为它就是完全正确的、就是至高无上的,不容许反思、批驳。
而这仅仅是我们想象中的,真实的道家学说到底几斤几两呢?今天我们一一来说。
首先,我们要明确,道家思想真正的鼻祖是杨朱,而非老、庄,老庄只是杨朱的继承者而已。那我们就从这个杨朱说起。
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出生大概在墨子之后,是孟子的前辈。他的事迹是少有可考的,他的思想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杨朱的思想,看来似乎没有什么脉络可寻,仿佛是独往独来的,但仔细探求,还是有他思想上的渊源的。
比如,在孔子的时代,那时常讥笑孔子的,有长沮桀溺、楚狂接舆等等,这许多人都是杨朱思想的前导。
他们见到孔子,有的便说:“孔子,是不是那知道大势已无可挽回而要强干一番的人呢?”就是说孔子有意于危局的挽救。他们这种讥笑,就是认为孔子不洒脱,不能和他们一样为自己的摄生打算,养好自己的身体就行了。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反对孔子这种对于旧世界的极力维护。
而杨朱的思想就是承接着他们的,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从对当时的现实采取蔑视的态度中只具有这样的一种意识,然而尚不曾形成为有体系的思想。形成为有体系的思想,这是杨朱手里的事。
但到了杨朱的时代,儒家的势力日趋扩张之外,又出现了一个和儒家相反的积极于新世界创建的墨家。
墨家一出来,也博得了不少的人的拥护,收了不少的门徒弟子。在这种情况下,杨朱们益感儒家的积极固为不识时务;而墨家的积极也不免是多余,两家都只知有所为而为,其实何必有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为岂不干净些吗?且人们的养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杨朱的“为我主义。”
(墨子)
不论在杨朱以前的长沮桀溺也好,还是杨朱以后的庄周慎到也好,他们之间的思想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就是所谓道家的思想。
这道家,从时代说来,就是这样产生的:在春战国时代,由于地主势力商人势力的兴起和种族奴隶制王国的走向灭亡。从这一时代的激流中,除对立着的新兴者与保守者外,自有不少的人从这当中被遗弃、被淘汰下去,成为时代的没落者者,于是在社会上就产生了这种没落者的思想意识。
这,除了杨朱的为我主义以外,还有庄周的任乎自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