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毛泽东,靠什么征服了所有人?
毛主席在与斯诺的一次谈话中,曾经提到过自己在北京大学时期的经历,他这样描述到:
"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馆佐理员,薪俸是每月8块大洋。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我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不仅如此,一次他斗胆向著名学者胡适提问题,胡适因为他不是注册学生而拒绝回答。
真的无法想象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青年被这样地蔑视,自尊心会受到怎样的伤害!普通人是不是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意志消沉呢?
但青年毛泽东没有这样,他说:“但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借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
他不因外界的轻视而敏感沉沦,而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地读书、学习。而且也就是靠着这些书本,他将知识化成智慧!最终不仅自己走向巅峰,还带领整个中华民族站立起来!
在刚踏入一师校门的时候,他就放弃其他无关的学科,专门攻读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文科专业,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列出没有明白的疑难问题,以及对改造世界的思考,专门留出时间研究。
比如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不太明白秦始皇到底干了些什么,导致中国百代都行秦政法。
比如《读史方舆纪要》里的北京城如何布防、潼关怎样决定战争成败、如何利用山川河流控制边疆等等。
青年毛泽东只要有不明白的知识点,都单独列出来,然后找来知识点相关的书和资料,一本一本地读,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
随着知识盲点越来越少,毛泽东的学问也越来越厚,到后来几乎没有能难住他的问题,即便偶尔冒出一两个不明白的,也能用之前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顺利找到解决办法。于是毛泽东读书的速度在加快,吸收知识的能力也更加强悍。
尤其要指出的是,毛主席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读历史。他不仅对于在中国历来备受重视的政治史具备丰厚的知识并多有独特的卓见,对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军事史、中国农民战争史等也都有相当高的造诣,甚至就中国科学史、中国神话史、中国教育史、中国艺术史,他也曾经发表过十分精彩的论述。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毛泽东的历史学素养,成为他得以“最充分发挥一个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领导的威望”的重要条件之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