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书一束,风范长存!为什么毛主席的家书让人读来总是热泪盈眶?
书架上有一本《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这本书我以前至少看过两遍,真的是边读边感动!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前几天又翻出来认真读了一遍,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感觉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毛主席对家乡亲友朴素而浓烈的乡情,深深浸染到每一封书信的文字里、句段中,故土萦怀、亲情依依,一代伟人的家乡情结、赤子情怀跃然纸上,读来让人感怀,令人动容。
毛主席1910年离开家乡韶山外出求学,随后投身G命,在1927年考察湖南农村农民运动时回过一次韶山,然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6月才又回到家乡,一别32年,触景生情,感而赋诗,纵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现代]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阔别故乡的漫长时间里,他深深眷念着养育他的这方土地,思念着家乡亲友。1937年11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他在延安写信给表兄文运昌,满怀深情地说:
“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
并表示非常希望家乡亲友与他通信,即使是得到他们的“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
(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亲切向张玉莲询问家乡情况)
毛主席热爱家乡,挚爱亲友。对生活有困难的亲友故旧,毛主席总是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予以资助。堂弟毛泽连一度身体不好、生活窘迫,接到他的信后,毛主席随即寄出三百元供其贴补家用。
郭梓材是毛主席的私塾同学,新中国建立初期,因所在企业经营不好,生活陷入困境,给毛主席写信求助,毛主席1950年到1962年间给他寄钱六次共计一千七百元。同时,毛主席还在回信中郑重注明,这些钱均是自己的稿费,请受助者节用,体现了一代伟人公私分明的高风亮节和提倡节俭的崇高品德。
毛主席恋故土、重感情,但又坚持原则、不搞特殊,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权力和影响,为家乡和亲友谋取特殊的利益和照顾。
1949年以后,韶山不少亲友写信要求毛主席帮助介绍工作,他都坦诚地说明不便为他们的工作问题“形诸荐牍”,希望他们安心在家乡务农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其他正常途径求得工作。
毛主席的表兄文运昌早年毕业于湘乡简易师范学校,是毛主席在韶山的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青少年时期毛泽东与之交往密切,他曾帮助毛主席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当文运昌请求毛主席出面为自己介绍工作时,毛主席仍予以婉拒,他在写给另一表兄文南松的信中明确说:“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