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来评评:毛时代的这座半耕半读的学校到底好不好?

2021-06-22 2356 0
作者: 红色纪年 来源: 红色纪年

  今天翻看《红旗》杂志,翻到1958年第六期刊载的一篇文章《一所半耕半读的红专学校》,看的时候真的是一路感叹,一路羡慕!那种一边学习一边生产的模式,让人真的感到非常充实,现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所学校创建于什么样的背景下呢?

  大跃进时期,湖南邵东县生产上也迎来了一个大跃进,但很快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跟不上来,集体饲养管理的办法跟不上来,好多农业社的果木没人嫁接,母猪无法配上种,肉猪一多了就死的死、病的病。这些问题由社里闹到乡里,乡里闹到县里,县农业局忙不过来。

  而另一方面,农村里有很多青年人,特别是高小和中学的毕业生,有些还在拉关系想当干部,想当工人。那时候,到处都在精简机构,因此他们到处碰壁,只好勉强务农。有些农村青年,也总是感到埋没了才华,自叹“命苦”,认为喂猪作田不成大器。

  可是,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声浪一来,这些青年感到喂猪作田也还要很多学问;过去认为埋没了才华的人,现在都感到是自己志大才疏了。他们要求学农业技术,有些人甚至想当个农业专家。

  在以上这种情况下,县委提出开办一所学校,为社会主义的农业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把农村青年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县委开了个会,决定县委副书记李群同志担任校长,从农业局抽调五个人进行筹建,借了三千块钱,并且把县农场分拨作校址和劳动实习场所。

  同时,还提出了这样几条意见:

  一、不要公家出钱,借款要一年偿还;农场生产的利润,不准学校动用;在农场劳动实习,根据农场定额计算工资。

  二、不能另增编制。

  三、学生一定要又红又专,能文能武。

  四、学生越多越好,开学越快越好。

  这几条意见,在参加筹建的几个干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有些同志坚持要投资两万元才能开办,说了很多理由:“农场的房子破破烂烂,又少又小,又没有厕所,又没有澡堂。”“教师少,又是新鲜事,连个现成的教本和课本的样子都没有”。因此,“学生不能太多了,开学不能太快了”等一大堆。个别同志甚至说:“从没有见过这样办学校的”。

  也还有些人担心学生招不够。

  对这样一些看法,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形势好,群众有要求,社里愿意保送学生,不愁不来;课堂、宿舍、浴室、厕所,学生可以带工具来,自己动手盖;教本没有,自己编,赶不上,先上半个月劳动课。问题解决了,第二天就贴出了招生广告,广告上非常坦率明确地写着:

  “宗旨是:培养社会主义农业技术人才,毕业后回社担任技术工作。学习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边学边做,平均每日理论学习三四小时,田间劳动实习三四小时。交费时:学校全年交生活书杂费40元,不足部分通过农场实习生产补贴。录取后,学生自备随身行李,并带质量较好的斗笠一个、锄头一把、扁担一根,缺少者不能入学。”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