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来评评:毛时代的这座半耕半读的学校到底好不好?

2021-06-22
作者: 红色纪年 来源: 红色纪年

  今天翻看《红旗》杂志,翻到1958年第六期刊载的一篇文章《一所半耕半读的红专学校》,看的时候真的是一路感叹,一路羡慕!那种一边学习一边生产的模式,让人真的感到非常充实,现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所学校创建于什么样的背景下呢?

  大跃进时期,湖南邵东县生产上也迎来了一个大跃进,但很快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跟不上来,集体饲养管理的办法跟不上来,好多农业社的果木没人嫁接,母猪无法配上种,肉猪一多了就死的死、病的病。这些问题由社里闹到乡里,乡里闹到县里,县农业局忙不过来。

  而另一方面,农村里有很多青年人,特别是高小和中学的毕业生,有些还在拉关系想当干部,想当工人。那时候,到处都在精简机构,因此他们到处碰壁,只好勉强务农。有些农村青年,也总是感到埋没了才华,自叹“命苦”,认为喂猪作田不成大器。

  可是,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声浪一来,这些青年感到喂猪作田也还要很多学问;过去认为埋没了才华的人,现在都感到是自己志大才疏了。他们要求学农业技术,有些人甚至想当个农业专家。

  在以上这种情况下,县委提出开办一所学校,为社会主义的农业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把农村青年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县委开了个会,决定县委副书记李群同志担任校长,从农业局抽调五个人进行筹建,借了三千块钱,并且把县农场分拨作校址和劳动实习场所。

  同时,还提出了这样几条意见:

  一、不要公家出钱,借款要一年偿还;农场生产的利润,不准学校动用;在农场劳动实习,根据农场定额计算工资。

  二、不能另增编制。

  三、学生一定要又红又专,能文能武。

  四、学生越多越好,开学越快越好。

  这几条意见,在参加筹建的几个干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有些同志坚持要投资两万元才能开办,说了很多理由:“农场的房子破破烂烂,又少又小,又没有厕所,又没有澡堂。”“教师少,又是新鲜事,连个现成的教本和课本的样子都没有”。因此,“学生不能太多了,开学不能太快了”等一大堆。个别同志甚至说:“从没有见过这样办学校的”。

  也还有些人担心学生招不够。

  对这样一些看法,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形势好,群众有要求,社里愿意保送学生,不愁不来;课堂、宿舍、浴室、厕所,学生可以带工具来,自己动手盖;教本没有,自己编,赶不上,先上半个月劳动课。问题解决了,第二天就贴出了招生广告,广告上非常坦率明确地写着:

  “宗旨是:培养社会主义农业技术人才,毕业后回社担任技术工作。学习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边学边做,平均每日理论学习三四小时,田间劳动实习三四小时。交费时:学校全年交生活书杂费40元,不足部分通过农场实习生产补贴。录取后,学生自备随身行李,并带质量较好的斗笠一个、锄头一把、扁担一根,缺少者不能入学。”

  最终报名的有一千多人,最后录取二百五十人。一个星期以后,盘古以来没有的新鲜事出现了:学生挑着扁担、带着锄头,顶着斗笠来农场报道了,县城附近的好多人都笑裂了嘴。入学后,县委第一书记赵玉学同志说:第一单元,劳动大课,一边建校,一边搞生产。

  不几天,课堂、宿舍改建了,澡堂、厕所盖起来了,灶也打好了。

  学校根据全县农业生产的需要,设立了粮食生产、特种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三个专业,共计五个班,有教师十二名。这些教师除了有五个是农业局调去的农业学生够得上“科班出身”之外,其余都是农场里的饲养员、嫁接员、种水稻的、种西瓜的,恐怕都应该算“行伍出身”,没有什么文化。

  同学们把那些“科班出身”的老师叫“洋教授”,把“行伍出身”的叫“土教授”。通过四个月的教和学,教师在自己业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洋教授”学到了不少土办法,“土教授”也能说出一些“洋道理”了。至于学生呢,一般的都学得比较好。老师教过的,一般都能说能做,学生们已普遍养成了爱好劳动的习惯,形成了勤学苦练的风气。粮二班学生郭晓阳,担任了学习干事、团支部书记,还作了400个工分,学业成绩达到九十分以上。来校参观访问的家长、周围群众,都赞叹不已,赞誉为“能说能干、文武双全的人才。”

  这所农专学校办得这样成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抓好了政治思想工作。录取标准很严格,保证了学生质量。

  绝大部分学生是在小学或中学毕业后,参加了一段农业生产,或者是在农村中的青年积极分子,有的还在农业社里担任一些领导职务。口试时,又反复地向他们坦率地交代了学校的性质和目的。虽然如此,在学校尚未纳入轨道的时候,学生思想还是比较混乱。开学初期,畜牧水产班的,天天切猪草、煮猪食。有些学生就私下议论:“学了还要回去当农民,何必拿上钱来买劳动。”因而打算溜之大吉。

  有的把升学指导带来,要求学校像普通中学一样地设置课程,以便升学。特别是看到乡里普遍办起了民办中学和政府在社会上吸收了一些中学生当教员,学生们的思想波动更大。为此,学校首先在七十多个团员内开展了整风,统一了思想认识,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核心力量,影响到了周围同学。紧接着,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大鸣大放大辩论,使学生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途和学校的性质。

  第二,坚决地贯彻了“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方针。学校一切从勤俭出发。能借就借,能自己做就自己做,他们从附近机关找来了一些旧木板、破砖头,锯的锯,砌的砌,几天功夫,架就了二百多套简便、经济、适用的课桌。

  第三,坚持了“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和田间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县委曾经在业务学习上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各专业都要通过一年理论学习、实践劳动,使学生熟悉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精通一两门专业,并能熟练技术操作。

  对教材的选择,找遍了全国的教本,都找不到合适的,比如说黄花菜是当地的特产,是特种经济作物的必修课程,但是据说在我国作物栽培上至今还是个空门,这样他们就只好自己编。

  学习上采取了边教边做边学和学什么做什么的方法。上午劳动实习,下午课堂讲授,早晚自习。雨天多讲少作,农忙少讲多作。

  这样做的结果是,农场里五十五亩稻田,二百一十五亩旱土,三十七亩果园,七十亩果苗,四十一头乳牛,五十头猪,二十箱蜜蜂,三十只兔子,一千三百五十只鸡鸭鹅,四万尾鱼,全部由同学们包起来了。既搞好了生产,又巩固了知识,还学得了技术,很多人来参观都说:“真是一举三得”。

  第四,坚持了“大家办好学校”的群众路线。原来学校里很多人都有顾虑,“洋教授”普遍感到自己理论知识浅薄,实际经验更少,“土教授”感到自己不会讲理论,因此都怕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很坦率地把教师的底子在同学们面前搬了出来。每一个教师的第一堂课都上的是“讲真话”,反复地说明了这是新办学校,新当老师,必然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号召同学和教师合作,共同搞好教学、办好学校,这样做。获得了同学们的积极支持。

  另外,还运用了各方面的力量。第一,经常邀请家长和社干部到学校访问参观,并且把考试成绩和学生在校表现告知每一个家长和所在农业社,这样,在社干部和家长的帮助下,进一步促使学生安心学习,积极劳动。第二,争取机关和其他学校的帮助,比如附近一中的教员以及湖南农学院下放农村的讲师、机关干部。第三,让学生参加县里召开的有关会议,并投入到农业生产运动中去,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以上就是红旗杂志上刊载的《一所半耕半读的红专学校》的大体内容,篇幅太长,略有删减。真心觉得那个时候办学模式挺好的,不像现在,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只知道埋头苦学,其余什么都不懂。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又要高考决定填什么志愿,可能自己填的志愿自己都不甚了解。非常可能在正式开学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个专业,可是换专业又太困难,就那样浑浑噩噩混个四年真是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毕业之后,找工作又非常可能发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有多少人在毕业后都没有从事自己的本专业呀!

  而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真的是痛心我十多年的青春时光呀!要是是毛主席时代那种教育模式,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了!悲哀呀!期盼着教育能改革,不要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整天埋在书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毕业后发现无所适从!这是对中国年轻人的摧残!

  我们将持续连载《红旗》,一点一点展现毛主席时代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敬请大家关注。为保证及时接受到我们每期的《红旗》推送,大家可进入我们的“红旗”连载群,也可和同志们一起交流。

  全套纸质版《红旗》(1958——1988)(544期),我们书店现仅存一套,需要的同志可点击下方链接进入微店购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