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对《道德经》评价这么高?称它是一部兵书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这是毛主席对于这部老子巨著的高度评价。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哲学家。无论是在建国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还是在建国后面对美帝国主义,毛主席都游刃有余、战无不胜。
纵观中华几千年历史,在兵法韬略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毛主席做到了“前无古人”。
我们都知道,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没有带过兵,更没有打过仗,甚至连服过兵役的记载都没有,其著作《道德经》中与用兵有关的论述也是寥寥数语。
甚至在许多人眼里,老子的思想以及其所著的《道德经》都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产物,蕴含着很多封建糟粕思想。
因此,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看到毛主席这个评价时会有些困惑。
毛主席为何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呢?
事实上,毛主席在学生时代就读过《老子》。据他的同学萧子升在《我和毛主席的一段曲折经历》中回忆说,他与毛主席在“游学”过程中与拜访的刘翰林和山寺方丈都谈及了孔子和老子,可见毛主席早年对老子就很熟悉。
在毛主席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道德经》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对毛主席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走上革命道路以后,毛主席在讲话、谈话和文章中常常引用老子的名言。
1936年12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在谈到战略退却时写道:“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扩大土地,还是赚钱生意的。”
这里,毛主席就是运用了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1945年,毛主席在为“七大”作总结时谈到面临的困难和应付的方针,说:“我曾经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我们的原则是三条,第一条不打第一枪。《老子》上讲‘不为天下先’,我们不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这里的意思也就是先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是非常富有远见的。
1949年8月,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针对当时美国企图对刚诞生的新中国搞封锁,义正辞严地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在过去三年内,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