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 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成立西路军,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
虎豹口,又名河包口,因后面是高耸的石崖,崖头向外突出,形似虎嘴而得名。
虎豹口位于靖远县城以西约5公里处,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渡口,也是明清以来靖远四大官渡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边防要路”。
如今虎豹口处的黄河,河宽不足300米,风平浪静,滔滔河水在日头的映照下泛着金光,一路东流。远眺对岸,鱼龙山下黄河激流长年冲刷留在山崖上泛红的印迹有数米之高。
然而,当年红军渡河时,不仅黄河水面宽阔达800米,水流湍急,风急浪高,河对岸还筑有4个碉堡,里面有马步青骑兵旅的严防死守。
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21800名红军将士,在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率领下,冒着枪林弹雨在虎豹口一线强渡黄河,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从此踏上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征程。
西渡黄河前的序幕——宁夏战役计划
宁夏战役计划是红军西征的战略任务,也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作战纲领。为什么党中央要制定宁夏战役计划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宁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宁夏人口百二十万以上,在西北最富,与陕甘苏区连成一片,得之老苏区易于巩固;与凉州、永登接壤,可向甘西发展;与绥远交界,便于东进抗日,实政治、军事、经济、国内、国际之主要一环。
民国时期的宁夏
2.宁夏是打通国际通道的捷径。
毛主席曾有两种考虑:一是宁夏及绥远这一条路,然而其虽距离较近,人口经济条件较好,但缺点是不易造成根据地。只有给马鸿逵主力以打击或可立足一个时期。
二是甘凉肃三州这一条路,能造成巩固根据地,缺点是距离较远,某些区域人口稀少,行军宿营恐怕有些妨碍。
随着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更多地倾向于先取宁夏。
9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致电朱德和张国焘,明确指出:“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因宁夏是陕、甘、青、绥、内外蒙,即整个西北之枢纽。”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张国焘西进的意图始终是警觉的。
然而,张国焘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出发,远遁西部偏僻的河西走廊,对宁夏战役计划采取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的态度,最终导致宁夏战役计划这部妙棋没能走下去。
3.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占领宁夏。
9月11日,共产国际提出:“在中国红军攻占宁夏地区后提供15000至20000支步枪,8门火炮,12门迫击炮和相当数量的外国制式的弹药。”
宁夏战役计划的关键——打击南敌
10月11日至11月10日前为战役的准备阶段。红军的主要任务是休整补充,抓紧训练,做好进攻宁夏的一切准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