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纪苏: 宁要千个百姓看得起的小剧场,也不要一座亮瞎世界的大剧院

2021-02-11 4156 3
作者: 黄纪苏 来源: 文化纵横

  【导读】古代城市大多依“宫”建“城”,唐宋以来,“市”才开始在皇城之外发展壮大,从此“城市”文化一直蕴含在“城”与“市”的张力之中;殿堂对市井,王霸对烟火,也就成了城市发展的两条路线。近代以来,皇权被推翻、私园变公园,可传统文化心理中挥之不去的“王霸气”、“中轴线”,仍影响着城市建筑乃至城市规划的审美取向。整齐划一的城市景观成为效率和规矩的表征,可城市的文化气质中也因此缺失了烟火气的一面。作者在古今、中外、正野史料间轻松游走,举重若轻地速写出中国城市的文化发展史。作者将扎实的史料梳理隐藏在轻松的语调之后,“四两拨千斤”地呼吁着“城市温度”的回归:多留出些“平民空间”给老百姓自由发挥,或许是纾缓城市审美疲劳的最好解药。

  本文载于《文化纵横》2021年第1期。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前些时从北京去了趟西安,不禁想起刘家往事。刘邦是沛县丰地人。丰说城不城,大概镇的规模。刘邦行三,青少年时代是镇上的顽主。刘家老爹也不是多正经人,平日跟些嘎杂子琉璃球打得火热,酷爱斗鸡踢球。刘老三不知什么时候有了上进心。他后来去咸阳服徭役,目睹帝都的气派、今上的威风,立下好男儿要活就活成这样的大目标。再后来,目标实现了。目标刚实现,沛县帮的萧丞相就大兴土木。刘老三说,天下一惊一乍指不定归谁呢,老萧咱造它呢!老萧说,正因为天下方定未定才要大造特造:不炫不酷谁看得见您,您又镇得住谁呀!刘老三赢就赢在从谏如流上,于是在长安造起亭台楼阁,并把刘老爹送进深宫颐养天年。庄严肃穆的深宫里,刘老爹的规格待遇上了天,幸福指数却跳了水。老三见老爹郁郁不乐,找人一问,居然是住不惯:刘老爹虽企盼儿子在万人之上,自己却只习惯在万人之中,苦苦怀念在丰的日子。刘邦说这还不容易,在长安边上建了个一模一样的新丰,把旧丰的老街坊整体搬迁了来。

  从刘家的往事里,可以约略见到古往今来城市发展的两条路线:殿堂对市井,王霸对烟火。

  ▍宫的底子

  人类是抱团的动物,城市是扎堆的地方。最早的城市是村——比如说小王村。小王村后来添丁进口,成了大王村。大王村后来挖环壕、起围墙,版本不断升级,成了“国”(都),真的有了王,并向四周收保护费及存在税。《禹贡》里评定九州土色、列举各地物产,想必也是为了课税大摸底吧。城(市)一般会有城(墙),但也不一定。城墙据说跟坝关系密切,能防水,但主要功能应是防人,防抢东西的敌人。敌人不光外面有,里面也有,因此城内套城,墙内筑墙。到了国家阶段,国(都)几乎等于国王的住宅及办公厅。一般的城可看作国(都)的简写本,因为城的首长都是“分身之君”(黄宗羲语)。一百年前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比较了东、西方城市之后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不过是行政机构的堡垒,或官员的驻地。这话未免绝对化了,未必尽合数千年间的百城烟水,但确实犀利。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