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斗:私有制、竞争与莆田人的宿命
对大多数国人而言,莆田是一座神秘的城市。除了近来的案件,这座城市还以遍布全国的“莆田系”医院和高仿产品闻名。然而,当地过去小农私有制的传统在市场环境中继续发酵,当地的企业和经济活动往往由于极强的个体竞争意识而被蒙上了神秘化的面纱,使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总是显得在刻意躲避媒体的聚光灯。当然,当地人也给人留下了以“神秘”“狡黠”“斗狠”“贪小便宜”之类的模糊形象。其实,所谓的“地方性格”,不外是生产方式的产物,个体的行为方式总是不得不由当地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当地高度细碎化的小农私有生产方式如何一步步地嵌入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并演绎出特别的社会关系矛盾运动形式,是颇值得探究一番的。
一
现在的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号称“闽中”,原来叫“兴化府”,管着两个县份:内陆是仙游县,有一小段海岸,就是上波疫情的中心枫亭、郊尾一带;另一块则是莆仙平原的主体莆田县。莆仙平原面积不大,但在山地为主的福建省已属很大的平原了,沿海是残丘、鱼塘密布的滩涂平原,稍里一些则是肥沃的冲积平原。
莆仙地区在省内属于适宜生存的大平原,且邻近省城,道路交通较便利,所以开化较早,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自宋代开始,逐渐人烟稠密,直至土狭人稠的地步。到了今天,平原和沿海的许多村落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许多村落甚至户均不足一亩,仅能稀薄而艰难地维生。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当地居民不得不过着简朴而坚忍的内卷生活。在饮食习惯上,三餐都喝稀饭是常态。由于卖力干活儿也不能够增加多少收入,他们就只能另觅生路:或者外出谋生,做些小买卖,或者出洋谋生;沿海的渔业也是当地的一个重要收入。但是在前现代社会,受制于交通条件,渔产品并不能够有多广的销路,所以也不能够为改善生活做出多少贡献。
由于在农业、渔业上辛苦投入而所得有限,当地人便不再迷信一味地“奋斗”,而去寻找一些取巧的办法。向邻居斗争以占些便宜是第一种办法,表现为各种家户层面的争夺,地权、不动产乃至动产都是争夺的目标。在土稠人狭的环境中,土地资源是极其宝贵的,所以关于土地的纠纷是频繁的。一分地、半分地的争执,往往都需要耗尽双方大量的时间。但由于大家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所以这点纷争往往持续很久。而这些争斗由于规模较小,只能采取一些小伎俩,比如每夜一寸一寸地去挪移地界等等,采取的形式往往滑稽到可笑的地步。占些小便宜就能为子孙后代带来长久而持续不断的利益,尽管这个利益稀薄的可怜。在莆田,很少有大宗族之间的长期斗争,往往是小家户之间的争斗。这是因为,这些斗争获得的利益太稀薄,不足够一个宗族塞牙缝的,于是,只能停留在家户层次上。当然,由于缺乏大家族的支持,斗争的规模和烈度都极其有限,往往一碰钉子就退缩。这就是小生产时代个体家户斗争的典型。争不过的,便出海去了,或者四下游荡去,做些小买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