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贾龙:民本文化的历史嬗变与当代阐释

2023-07-08 1174 2
作者: 程恩富、贾 龙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

  程恩富,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

  贾龙,男,法学博士,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 要]民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开显出厚重的民本文化资源,管子率先提出的以人为本、以百姓为天思想,晏子力倡的以民为本观,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告诫,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便是民本文化的精彩华章。千年一贯的民本传统,历史地成为接引马克思主义的肥沃土壤。党的二十大报告塑往开来,对传统民本文化实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和升华:民本主张不再是权宜之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民本倡导不再是用来巩固统治的工具,人民至上,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本策谋不再是手段,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由手段到目的的升华;衡量标准不再是统治阶级,人民满意成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关键词]民本文化;以人为本;二十大报告精神;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参考文献及注释参见本刊原文。欢迎转发与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531—82866278,联系人:孙老师。转载请注明来源!配图均来自网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厚重的民本文化传统,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文化成为重要的文化版块。在历史长河中,民本文化虽几经嬗变,但“民本”初心不改。这一优秀的民本传统,深耕中华大地两千多年,历史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成为成功接引马克思主义的肥沃文化土壤。党的二十大报告塑往开来,在吸纳民本元素的同时,也对传统民本文化进行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和升华。研究民本文化的历史嬗变和当代阐释,使经过改造后的民本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应时代之问,无疑是常研常新的时代课题。 

 一 、管晏道儒:民本文化的历史嬗变

  中国的民本文化传统,肇始于中华文化源头《周易》,诸如“吉凶与民同患”(《周易·系辞上》)、“君子以容民畜众”(《周易·师》)、“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周易·履》)、“观民设教”(《周易·观》)、“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周易·益》)等箴言,无不闪烁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尚书·五子之歌》在对早期帝王人亡政息的叹息之余,警示世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以管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努力,民本文化渐趋成熟。本文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文化的演进为线索,对民本文化的历史嬗变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和归纳。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