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从宋辽关系被热捧说起——兼议关于“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宋辽关系受到学界一定程度的热捧。先是2016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历史文学《大道兮低回———澶渊之盟在宋辽之间》的文章,肯定并歌颂澶渊之盟以及由此所塑定的宋辽关系,称“澶渊之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华民族搁置争议,着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为宋、辽两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发展机会,使得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度和平岁月。”接着2019年初,美国著名学者,“修昔底德陷阱”之父格雷厄姆•艾利森又提出,“中美应当建立起类似宋朝与辽、金之间形成的一种‘竞争性合作关系’”。这个提法被称之为中美“竞争伙伴”理论,并且据说是因为得到了中国学者的提示与介绍,所以才启发与丰富了这位美国战略家的历史灵感。2019年7月,格雷厄姆•艾利森又再次发出呼吁,说中美应仿照中国历史上的宋辽那样,彼此之间建立类似宋辽关系的“竞争伙伴”关系。观察者网发表了格雷厄姆•艾利森题为《我想结合宋辽“竞争伙伴”关系探索当下中美出路》的文章,文中说,“竞争伙伴听起来像是自相矛盾的词汇,但这是宋辽关系的史实。在澶渊之盟后,宋和辽同意在某些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在另一些领域展开热烈合作。这是一个独特的朝贡关系版本。维持这种竞争伙伴关系需要管理反复出现的危机,并不断适应新的时空条件。然而,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和平时代持续了近120年。”(见《观察者》网2019年7月17日刊文《格雷厄姆•艾利森:中美关系——“竞争伙伴”理论》)。

  在上述理论阐述的烘托下,中美宋辽式“竞争伙伴”关系俨然成了有关中美关系的重要命题,成了中美关系未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出路。因此,怎样看待澶渊之盟,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宋辽(以及后来的宋金)关系,这对当代的中美关系有何启示借鉴意义,需要认真、深入地加以讨论。

  一、“澶渊之盟”并非什么“大道”,而是长期军事较量之后的妥协交易

  澶渊之盟发生公元1004年,发生这一事件,是宋辽两国之间长期战争、彼此攻防转换易势的结果。

  国家统一历来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上任何一个正统的王朝政权,无不将国家统一当做最高战略目标。肇始在天下大乱基础上大宋政权也是这样。早在赵匡胤夺取政权以前的后周柴氏时期,柴氏当局就把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做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目标而付诸努力,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柴世宗率军攻辽,目的就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周军出兵的一个月内,先后收复许多失地,正准备攻打幽州的时候,柴世宗病重垂危,因而不得不主动班师。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政权以后,继续坚持统一中国的大政方针,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先主要对南方各个割据政权用兵,然后掉头解决依附契丹辽国的北汉和收复燕云十六州。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开始,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氏王朝先后发动四次北伐战争,费劲艰辛终于灭掉了契丹直接出兵援助下的北汉政权。当此之时,举目四望,传统华夏汉地,只剩燕云十六州这块被石敬瑭儿皇帝出卖的土地还处在异族的统治之下。赵匡胤曾经说过说,“燕(指燕云十六州)、晋(指北汉政权),未复,可谓一统太平乎?”可见,在赵氏政权的心目中,收复燕云十六州无疑是国家统一的标志性问题。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