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一九七四年我国粮食人均超过三百公斤说明了什么?
根据国家的统计资料,我国在1974年达到人均占有粮食303公斤,1975年达到307.9公斤,1978年达到316.5公斤。这些都是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查到的历史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这些数字的背后又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指标的含义。全国人均占有300公斤粮食,即人均占有600斤的原粮,如果按照80%的成品率来折算,那么,这就意味着人均年占有成品粮480斤,等于每个月人均可以达到40斤的成品粮标准。而当时城镇居民和职工每月的商品粮指标也就在40斤左右。我本人当时是工人,每月商品粮是42斤。这样的水平说明了当时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只是面粉和大米还有一定比例的限制,还要用面票和米票,说明吃的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副食品供应也还不充裕。但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粮食问题,即吃饱的问题已经越过了安全线。
有人会说,当时还有很多老少边贫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这也是事实。但是,达到了人均300公斤的指标,意味着更多的高产队能上缴更多的粮食,使国家有了返销救济贫困地区的能力。
除此以外,这个指标儿还有什么经济学上的意义呢?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第一点,这个指标的实现,意味着农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逐渐调整了。过去为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政府都要下达粮田播种面积指标,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很难发展。而达到这个指标以后,随着粮食的进一步增产,粮田播种面积的压力减弱,使一部分土地向发展经济作物的调整具备了条件,可以拿出部分粮田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这就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点,这个指标的实现,说明大农业的农、林、牧之间的产业结构也可以逐渐调整了。因为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除了食用粮以外,可以拿出更多的粮食用于加工饲料,这就促进了鸡、猪、牛等养殖业的发展和肉、蛋、奶的供应。同时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耕地中适宜还草、还林的部分进一步增加,又为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农林牧的结构趋于现代化。
第三点,这个指标的实现,也为加快整个农村的产业革命进程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过去那种”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局面可以逐步加以扭转了,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这就加快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开始进入毛主席早就规划好的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地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工商并举的发展阶段转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由陈永贵所代表的农业学大寨阶段向吴仁宝所代表的公社工业化阶段的转变。这才是毛主席念念不忘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这里有什么崩溃的迹象吗?我们看不到。难道1978年的人均316.5公斤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时最高标准吗?难道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均207公斤和217公斤没有崩溃,到人均300公斤以上了却要崩溃了吗?到底是经济要崩溃了,还是政治要崩溃了?也许是一些政治势力在政治上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将其扩大化到经济领域了吧?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这句话用在这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可以这样说,1974年到1975年人均粮食超过300公斤,恰恰是后来一切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历史前提和时间节点。
但是,我在这里要强调的还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这个时间节点。大家可以查一查,在1974年12月15日的《河南日报》头版刊登一篇重要文章。题目是《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这篇文章在十个月以后又被人民日报转载。因为河南日报的调查报告在浙江省的一些银行干部中引起了共鸣,他们认为农村发展工业企业应该是当时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并且还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信。这封信转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将这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文章一起批给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引起了人民日报的重视。于是人民日报重新进行调查核实后,于1975年10月11日重新发表了《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这篇文章。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节点,1974年到1975年,不就是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300公斤的年份吗?我们前面分析了人均达到300公斤的意义,标志着农村可以向大规模的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方向调整了。而在老人家去世以后的七十年代后期和整个八十年代,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潮不是如期而至吗?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难道还看不出伟人的远见吗?在这里,人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即农村改革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到底是集体经济的体制、制度问题,还是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集体经济的现代化?
但是,我们有些自称历史高度站位很高的人,仍然在喋喋不休地鼓吹那18个手印的伟大作用,反倒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井底之蛙了,不知他们的历史高度高到哪里去了?目前,党中央正在推动全党学习党史的活动,这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好机会。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正视毛主席时代的历史成就,将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这样的伟大成就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召告天下,以正视听。不要再用”崩溃的边缘”之类的虚假宣传误导群众了。历史可以暂时被忽视、抹黑,但是后人总有一天会记起它,并还其本来的真面目。
张文茂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