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的两条生死路

2021-03-20 1763 1
作者: 温伯陵 来源: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1

  周末刷了30集《觉醒年代》,看完只有一个感受,终于有讲究的正剧了。再看一眼豆瓣评分,高达9.0,评分这么高的正剧不多见。

  如果大家剧荒,强烈建议刷这部剧。

  《觉醒年代》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不久后改名为《新青年》,专门宣传科学、民主和新文化,新文化运动自此拉开帷幕。

  由于文章辛辣,敢喷人所不敢喷,很快吸引了大批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喜欢《新青年》,也愿意在杂志上发表观点,于是《新青年》有了非常优质的作者团: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鲁迅......毛泽东也深受影响,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体育之研究》。

  《新青年》聚集了百年前最有才华的年轻人,也因为年轻人的奋进,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如果说“五四运动”是新中国的开端,那么《新青年》就是“五四运动”的起源。

  然而在“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的作者们开始分化,慢慢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毛泽东,走上左翼的革命道路,要彻底掀翻旧社会,重新打造新的中国。

  胡适从才华横溢的青年,沦为贪生怕死的国府狗腿子,属于极右了。

  钱玄同和刘半农很早去世,沈尹默和高一涵成就不大,暂且不去说。

  《新青年》作者团的分道扬镳,其实也是民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

  可能有人要说,国共争雄,知识分子肯定要站队。这只是最表面的原因。因为即便是站队,往往也不是个人能决定的,其背后有一些深层次的逻辑。

  而这些逻辑,也决定了他们在49年的命运。

  今天借《觉醒年代》聊一下,有没有看过剧不重要,基本都是大家熟悉的常识问题。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知识分子的基础,便是政治立场。他们以后向何处去,往往是政治立场决定的。

  《觉醒年代》里,毛泽东和邵飘萍有段对话,说的是如何做好新闻记者。

  毛泽东说:

  “要做好一名新闻记者,知识博学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立场还有职业操守。不能人云亦云,要对自己获取的信息分析、论证、去伪存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

  “这里面立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我们的文章才有助于这个社会的进步。”

  所谓立场,只能是政治立场。

  简而言之,毛泽东的意思是讲政治,这也是他一辈子坚持的原则。

  从青年时代的新闻追求,到创立根据地的政策理论,再到建国后的“政治挂帅”,都有浓厚的毛泽东“讲政治”风格。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