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的胡适之,后来怎么成了反革命?
最近反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大火,整部剧质量非常高,广受好评。观剧之初笔者在担心会不会对一些人物进行美化,随着剧情的进行,逐渐放心不少。最新剧情进行到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爆发,胡适提出要把北大南迁到上海,远离政治漩涡,引发了陈独秀的批评,在33集预告片中,李大钊也质问胡适:你没觉得这个国家很荒唐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几位领袖。相信如果对这段历史还太了解的人,看到剧中前期胡适温文尔雅的气质,新文化运动急先锋的形象,以及陈独秀给他的极高评价,难免会心生好感。然而,在演到五四运动这里胡适此时属于本性初显。后来,李大钊和陈独秀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胡适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反对马克思主义,坚决拥护蒋介石。
因为胡适身上有太多让人迷惑的光环,以及徒子徒孙众多,长期以来都迷惑了很多人。近几年随着国内网络上历史科普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才了解了胡适到底是何种为人和立场,不光鲁迅,郭沫若等对他毫不留情,连蒋介石都要骂他。
在日本侵华的十多年里,他始终坚持认为,日军入侵的原因是中日两国之间有仇恨,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和平外交的方式化解仇恨,而不是武装斗争。而对共产党,则应该赶尽杀绝,因为他们是“一群残破无力的土匪”。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蒋介石不抵抗的行为,被他称为“五年的忍辱不战,所求的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整齐的步伐,充实的力量”;而那些坚持抗日的爱国青年,则被胡适称为“知识幼稚的青年”“情绪太兴奋,忍耐心太薄弱,不明了事实……总疑心政府的领袖有对不住国家的地方”。(胡适:《张学良的叛国》)
鲁迅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一书中,写道: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抗日爱国将领徐复观评价胡适:“胡适以一切下流的辞句,来诬蔑中国文化,诬蔑东方文化,我应当向中国人、东方人宣布出来,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
郭沫若先生评价胡适:“胡适是头等战争罪犯。”
蒋价石评价胡适:“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一障碍也。”
胡适为什么会和陈、李二位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个人认为答案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
胡适这样回忆童年: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甚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我在这九年(一捌玖五── 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