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研究中的三大历史谜团
1896年1月4日,陈潭秋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陈宅楼一户书香人家。陈潭秋的父亲陈受之,终身以躬耕为业。陈潭秋有兄弟姐妹共10人,在八男二女中,他排行老七。1912年,陈潭秋考入湖北省立一中,1916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即现在武汉大学)英语部。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潭秋积极投入到运动中,1920年秋,与董必武等人组建武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出席中共一大。此后,先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武昌地委书记、湖北区委组织部长、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等职。1933年初,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委委员并兼任中国革命史教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长。红军长征时,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分局组织部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9年9月,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当新疆军阀盛世才公开反苏反共时,党中央让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放在最后一批撤离人员中,后遭到抓捕并遇难。2009年6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启动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由群众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四位中共一大代表入选“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这位当年的中共一大代表47年人生岁月留给我们的一系列研究中的历史谜团。
第一、关于陈潭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与中共一大之谜
中共一大召开后没有多久,党中央在上海曾遭到了一次破坏,造成中央档案资料全部遗失,这其中就包括一大档案。1923年8月18日,《陈独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第三次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曾说:“我们只能提出关于最近几个月的详细报告,因为其余材料落到上海法国巡捕的手里了,并且由于一个同志被捕,使得所有的材料全部遗失了。”1930年2月1日,李立三在《党史报告》中也说到:“党的第一次大会文件,现在是找不到了。”一大档案的丢失,使得关于一大的许多问题很长时间成为历史之谜。
1936年6、7月间,陈潭秋在莫斯科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5周年而撰写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发表在《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第四、五期合刊上。文章是用俄文写的,共10页,该文一直被海内外的中共党史界公认为是最早回忆并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共一大内情的重要文献。陈潭秋的这篇回忆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他凭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十分具体地提供了许多关于一大的生动鲜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