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承晋:胶东抗日少年先锋队纪事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委和军政委员会曾先后组建“胶东抗日救国少年先锋队”、“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抗日少年先锋大队”。两支抗日少先队担负不同的使命和任务,隶属不同的建制。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受民间传说的影响,不少研究者多将二者混为一谈。应当澄清历史真相。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山东省委、东北特支以及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都在胶东地区积极宣传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以烟台为中心,主要集中在学校(中学、女子中学、教会学校以及各地的乡村学校等)。秘密参加党组织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及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积极分子,大多是当时10来岁、20来岁的青少年学生。这是胶东抗日少先队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例如,1935年“一二•九”运动到1937年“一二•二四”天福山起义前后,烟台第八中学是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的胶东特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烟台总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高四级学生吕志恒(1911年出生)、柳运广(1918年出生)是特委领导,高五级学生林江(1918年出生)是民先领导,姜茗(1918年出生),王云波(1918年出生)、姜丕之(1920年出生)、徐中夫(1916年出生)、牟惟豫(1923年出生)等,都是当时学生中的中共党员或民先队员或抗日救亡活动积极分子。
我的父亲牟闵,原名牟惟豫,曾用名穆敏、牟敏,1923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福山县芝水村(现属烟台市芝罘区芝水街道)。1936年秋天,父亲13岁时,升入烟台中学(原第八中学)高中,是当时年龄最小的高中一年级学生。
1937年9月初,民先领导的“烟台中学留烟同学读书会”成立,王云波为会长,我父亲为秘书股长,上百名高初中同学参加,组织歌咏队和话剧队宣传、鼓动抗日,排演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唱“流亡三部曲”、“救国军歌”、“上起刺刀来”等救亡歌曲。我父亲还在我爷爷(牟传薪,北伐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员,时任《东海日报》社长、主笔)的支持下,在《东海日报》出刊了由读书会主办的《号角》副刊,并把《号角》的稿件抄写成大字报,每天夜深人静时,张贴到所城的四个门洞和闹市区的街道上。还协助民先,在保安队和警察中秘密宣传抗日。
10月,民先领导人薛次萧(薛峩)介绍父亲秘密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M.G.S.),并要求父亲做好准备,随时跟他一起到农村参加武装起义。
二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领导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志孚中学的学生马竞(马镜,1921年出生)、张春钥、宋彦君在民先的安排下,第一批秘密前往参加天福山起义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