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金融市场沉浮史
20年代,一个30多岁不得志的军人来到上海。这个人姓蒋,名中正,刚刚被从粤军中排挤出来。
这应该是蒋中正一生最黯淡的一段时光。30多岁,在当时已属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作为保定军校的毕业生、留日回来的海归,他不仅有着在当时非常耀眼的学历,而且有着光辉的革命资历。
他1908年就参加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带着百名冲锋队员参与了光复浙江之役;他帮孙中山干过脏活,刺杀了孙的政敌陶成章,并因此而流亡日本;他积极参与了二次革命,带着人攻打上海轮船招商局;他第一批加入了要按手印效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开始后又跟着孙中山南下护法,手中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支队伍,可惜却被陈炯明排挤了出来。
追随孙中山戎马十年,忠心耿耿,却一无所获。军旅不顺的蒋中正,一气之下,打算弃军从商。他虽然出身戎马,但对于经济金融也略通一二,在早年求学的时候就阅读过一些经济类著作,甚至包括《资本论》。
在那段时间里,蒋介石开始大量阅读金融方面的书籍和报纸,研究哪些是绩优股、哪些是潜力股、哪些是垃圾股。股民蒋介石的炒股生涯就这么开始了。
刚到上海时,蒋介石做的是股票经纪的业务,也就是所谓的“券商”,取名茂新公司。他化名”蒋伟“,合伙人是他的把兄弟陈其美的侄子陈果夫以及朱守梅等人。
蒋介石的股票经纪生涯,一开始并不顺利,开张第一天就亏了1700银元。他不能准确判断股票走势,总是高买低卖,导致亏损严重。好在陈果夫比较有生意头脑,很快扭亏为盈。在他的经营之下,茂新公司的经营开始有了起色,股本也开始增加,从1万到3万,每天的生意不断,佣金总收入都在30万圆以上。
但蒋介石似乎并不领情。他在日记中,把亏损的原因都赖到陈果夫和朱守梅身上,把他们大骂一通。看来炒股和打仗一样,没有他自己亲自微操是不行的。
1920年12月,蒋介石与张静江等人合作成立了恒泰号,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从事经纪事业。据记载,恒泰号的发起人股份一共有35股,资本35000圆,每股为1000圆。其中,张静江5股、其亲属家人13股,戴季陶2股,陈果夫1股,蒋介石本人则有4股。
按照千圆一股计算,蒋介石原本应该缴纳4000圆。但蒋介石当时穷小子一个,这一笔资金由张静江代为缴纳。其实是想让他捞回一把,以免他老来借钱。
此时,一战刚刚结束,各参战国都搞贸易壁垒,中国民族工业的”春天“结束了。上海的出口量锐减,大量热钱无处安放,自然而然的流向了刚刚萌芽的股票期货市场,掀起了一股疯狂的股票投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