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养“闲人”但绝没“养懒汉”--塞罕坝林场的历史启示


  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新闻,让这个位于河北承德与内蒙古交界、地处偏远、默默无闻很多年的国营林场,一夜之间成为大大小小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8月24日新华社推送的新闻,让很多人将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这个林场:

  塞罕坝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属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距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283公里。

  “塞罕坝”,蒙古语和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康熙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1863年,吏治腐败、财政颓废的清政府在此开围放垦,植被逐渐被破坏;至日本侵略者侵占这里后开始掠夺采伐,加之连年山火,很快导致塞罕坝退化为高原荒丘;至解放初期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凄凉景象,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塞罕坝风沙一直吹到了北京。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发生在塞罕坝。新中国成立时,由于连年战争,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当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8.6%。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就开始关注祖国的荒山荒地。有计划地绿化这些荒山荒地的想法,时刻萦绕在毛主席心头。

  1949年,毛主席主持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提出“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的方针;1955年10月11日,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结论中指出:“农村全部的经济规划包括副业、手工业……还有绿化荒山和村庄。”“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12月,毛主席在起草的《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指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这就是后来一直在农村倡导的“四旁绿化”。

  1956年3月,《中共中央致五省(自治区)青年造林大会的贺电》传达了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绿化祖国”!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毛主席三次谈到绿化问题,可见其重视程度。

  这样的重视当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人民领袖基于科学知识和实践得出来的严谨结论。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通过调查得知,没有树木易成水旱灾。1930年10月,他在《兴国调查》报告中指出,椴田之所以容易发生水旱灾,是因为那一带的山都是走沙山,没有树木,山中沙子被水冲入河中,河高于田,一年高过一年,河堤一决便成水患,久不下雨又成旱灾。在这篇报告中,毛主席指出,保护树木,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治水必先治山,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是避免水旱灾害的办法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到黄河、长江流域考察时,又多次谈到了水土保持、重视植物保持问题。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