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靠的是“学术大锅饭”还是“非升即走”?
笔者前一篇评论“复旦伤人事件”的文章被“用户投诉”了,今天换个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案子本身的讨论在知乎上已经比较多了,很多讨论让一起悲剧充满了荒诞色彩。例如一方要把凶手打扮成合格的凶手,就扯出凶手在苏州大学待不下去了被复旦收留的事,事实上凶手在苏州大学只待了四年,续聘头一年就去了复旦;更有甚至从“面相”上却给凶手定罪:
这方面的讨论不展开了,免得又被“用户投诉”。
站在广大青椒们的立场,绝大多数人是在痛斥“非升即走”制度;而美国归来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等人则拼命给“非升即走”及高校预聘制辩护:
然而,饶毅是在美国就拿到了教授职称,回国也是以教授职称被特聘的;此时北大已经教改,如果按照正常的“非升即走”渠道,笔者是怀疑饶毅能否顺利“升留”的。
“非升即走”: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借鉴
笔者在前文已经指出,“无须讳言,这套‘非升即走’的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就是从美国照搬而来的”。
不过与美国高校约半数预聘留任不同的是,中国的青椒预聘留任却只有1/6-1/8,2018年,武汉大学更是被爆出119位教师中只有4人通过评审入编,有97%的青年教师被淘汰。
青椒们承担了高校科研创收的主要工作,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最后大部分人的命运是被淘汰,而此时他们已经人过中年。这与某互联网大厂34岁辞退的资本压榨制度如出一辙。
所以本号在前文感慨:“‘学生最终超越了老师’,幸哉、悲哉?”
算起渊源的话,“非升即走”其实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借鉴。“非升即走”译作“tenure-track”,但它正式的制度名称是“academic tenure”应该被译作“终身教授制”,乍一听这不是搞“铁饭碗”和“学术大锅饭”吗?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大学教师是事实终身制,普通劳动者都是端“铁饭碗”的。
美国是一个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国度,在社会舆论层面,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直以来,这一原则不只是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科研领域都是不可动摇的信条。
但是到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简称AAUP)颁布《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教授制原则的陈述》,设立终身教授制最初的目的据说是为了“保障学术自由”,进入终身教职体系后,非法定原因,学校不能解聘教师。然而,无论麦卡锡主义时期还是民权运动时期,美国政府对进步教授和学者的迫害,都让“保障学术自由”的解释变得苍白无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