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逼出人命的“非升即走”,能让青年教师们重新认识毛主席吗?
“非升即走”这一次真的“火了”,几年前就听笔者在高校教书的同学抱怨过这一制度。只不过这一次“非升即走”被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一场悲剧。
6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不幸遇害身亡,嫌犯系该校39岁的青年博士后教师姜某。根据相关人员的爆料,这件事情的起因可能是部分高校内实施的“非升即走”的制度。
“非升即走”是一种从美国高校“舶来”的教师聘用制度,青年教师与高校签订合同后,在约定期间内,如果达不到考核要求、进一步晋升职称,就只能走人。
“非升即走”的起源
“非升即走”译作“up or out”或“tenure-track”,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原则,这项制度的学名叫“academic tenure”,应该被译作“终身教授制”,乍一听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对于“终身教授”这个名词,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人对此应该并不陌生,这不就是工人阶级俗称的“铁饭碗”吗?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二者又很不一样。
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颁布(简称AAUP)《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教授制原则的陈述》,设立终身教授制最初的目的据说是为了保障学术自由——保护教授有权持反主流观念,给学者以“学术自主权”,类似终身法官制。进入终身教职体系后,非法定原因,学校不能解聘教师。
但无论是后来的麦卡锡主义时期运动、还是民权运动时期,美国资产阶级专政的实际作为,都让终身教授制的“最初目的”变得可笑和虚伪,很多进步教授和学者都受到了美国资产阶级当局的迫害。
从终身教授制的实际运行结果看,笔者倒觉得美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初推出这一制度就是为了对抗社会主义而采取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部分借鉴——在当时的苏联,不仅仅是大学教授了,所有的劳动者端的都是社会主义的铁饭碗。
这样的借鉴还非常多,例如因为苏联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震慑,美国在1958年成立了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借鉴社会主义科研的举国体制,促使那些相互竞争资本企业进行协作。
终身教授制的确比之前的聘用制更加“人性”,保障“学术自由”能否做到且不论,起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授的经济权益,稳定了人心,为高校留住了优秀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这是美国能产生世界顶级名校和二战后科技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人性化”那只是在成为终身教授之后。对中青年教师来讲,终身教授的竞争非常残酷。有人详细统计了北美100所一流商学院1990-2005年间的教职数据,博士毕业八年内成功拿到终身教职的人不到13%,毕业12年的比例也不过40%。即便是《文明的冲突》作者亨廷顿这样优秀的资产阶级走狗,在哈佛干了九年也没成功申请到终身教职,被迫转任哥伦比亚大学,三年之后才重返哈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