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导 语
“改造”一词在20世纪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受到的对待截然不同。从五四时代的“改造国民性”到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从改造旧社会,到劳动改造人······“改造”显示出中国在寻求现代性变革的历程中主体精神的投入和锤炼。而后在“自由”“自然”人性不可侵犯的话语鼓噪中,“改造”也曾经被污名化,一度与强迫、洗脑划上等号。然而,就像毛泽东主席一语道破的那样:“有些人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反对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就不用改造了?谁都要改造,包括我,包括你们。工人阶级也要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不然有些人也要变坏呢。”每个人都要改造,那些否定改造的,往往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维护现存秩序的说辞罢了。不信可以看看“人性就是自私的”横行几十年后催生出的社会现状,便可明白这一点。
今天推送的《改造说书人》,带领我们重返生机勃勃的延安时期,1940年代以新说书为代表的大众文艺运动,通过对娱乐的再政治化,来转换乡村生活方式,提升民间文艺的品格;通过说书改造,左翼文艺构建了乡村公共生活,为革命思想赋予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象征形式;这一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反省、改造当下的文化生态仍然具有意义。
作者|孙晓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编|侯群
后台编辑|童话
一
发现说书人
1944年,丁玲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民间艺人李卜》一文,介绍当时很受延安欢迎,如今被我们遗忘的流浪艺人李卜。
李卜打小喜爱唱戏,尤其喜欢唱眉户、闹社火(秧歌)。旧军阀曾把他绑去给部队唱戏,逃出后自己组了个班子,在安塞一带流浪,后生意不好散了伙,只好回家重新做木匠。1940年的一个夜晚,民众剧团在陜西鄜县演出时,农民张云在观众群中认出了李卜,马上跑到后台,向民众剧团团长柯仲平报告。在人丛中,憨厚的柯团长拥抱了农民李卜,热情地说:“唉,我老早就在访你呀,今天总遇到了……”。第二天,柯仲平在自己屋里摆了很多菜,请李卜来喝酒,听说他家庭困难,又给了他一点安家费。最终他终于打破顾虑,跟着剧团演戏,同时教民众剧团的“娃娃们”学戏。
民间艺人李卜
丁玲此时在党报上介绍李卜,不是孤立的事件。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开始关注民间艺术形式,但多集中在秧歌、秦腔、评剧、歌谣、窗花等艺术形式上,1944延安文教大会后,说书改造受到关注。这段时间,《解放日报》大量报道了解放区各地“发现”民间艺人的消息,木匠诗人汪庭有,练子嘴英雄拓老汉,劳动英雄、不识字的快板诗人孙万福、王老九等等。不但乡村,部队里也时常“发现”文化不高,但出口成章的“诗人”,这些人都不是专业的艺术家,在农民中却有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