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苏联,粮食靠进口,人们酗酒浇愁(六祭苏联)


  【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0年前的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毛主席的预言,不幸成真!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小兵将用几篇文章,梳理苏联解体史,以飨读者,欢迎关注。

  今天,咱们继续聊“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18年”系列。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经济上延续了赫鲁晓夫的x正主义政策,并且通过在农业上取消1956年对自由地、私有牲畜等的限制,在工业上宣布对国有企业的大举重塑,加速全面f辟资本主义,走的比赫鲁晓夫更远。

  一、农业

  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确定了以赢利率水平作为“客观评价”农庄、农场经营活动的基础,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原来的性质。

  他要求农场实行“全面经济核算”,通过了《关于国营农场和其他国营农业企业改行全面经济核算制》的决议,大力推行包工到组制度,鼓吹“集体农庄小组所有制”,原来苏联国家掌控和投资更替的拖拉机站失去了基础,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并最终被解散。

  他积极扶植农民私人经济,他还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章程,把在农村f辟资本主义的一套做法更加具体化、法律化、系统化。

  1969年和1972年,苏联农业严重歉收,1979年、1980年和1981年,苏联农业产值分别下降31%、25%和19%。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农业不振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严重落后,市场供应紧张。勃列日涅夫不得不加大农业补贴,强调加强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大搞农业化学化、机械化和土壤改良。但,事与愿违,大量的财政补贴不仅没有提高苏联粮食产量,反而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

  因为社会风气的转变,苏联农民把提高收入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宅旁园地和自己喂养的家禽家畜上,对集体劳动则是消极应付,敷衍了事。他们不再像斯大林时代那样关心集体,也不再关心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造成生产消耗大而产品质量低劣,浪费严重,贪腐严重。

  很难让人想象,当年人工费并不高的苏联,从美国进口粮食要比自己国内生产便宜一倍。

  再到后来,农业生产计划只能完成56%,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土豆耕种成熟之后就未能投入到流通渠道。

  最后,勃列日涅夫只能通过石油外汇来进口粮食,他向美国乞求帮助,乞求大量购粮,乞求贷款,通过“出售黄金,增加进口”的办法来“克服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在那个年代,苏联经常出现了肉、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物资的全面匮乏。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