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与电影《英雄儿女》的诞生

2021-09-17 745 0
作者: 熊坤静 来源: 豆瓣电影

  自2O世纪6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黑白故事片经常被全国各地电影院、电视台放映播出,它就是曾经风靡神州、家喻户晓、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那么,它在由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中,以及电影公映之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巴金赴朝采风写出小说《团圆》

  1952年初,受时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丁玲的委托,时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编辑部负责人曹禺以老朋友的身份致信上海作家巴金,动员他参加由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创作组”。巴金很快复信表示同意。春节过后,当巴金赴北京报到时,有人出于好意,说朝鲜战火连天太危险,劝他就在国内的一些工厂体验生活,但他执意要去。他在给爱妻萧珊的信中说:“……我想还是去朝鲜好,可以锻炼一下,对自我改造也有帮助。丁玲也赞成我去朝鲜,所以决定去了……”

  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换上军装,乘火车倒汽车,于3月20日辗转抵达朝鲜,开始了为期9个多月的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有一次,因敌机狂轰滥炸,他同白朗、逯斐、菡子、伊明只能乘汽车在夜间去战地采访。过了仁川之后,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汽车便熄着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盘山公路上爬行。与对方来车交会时,因避让不及,车翻入了路旁的小沟里。车虽然摔坏了,所幸大家都没伤着。他们只得冒雨跋涉赶去目的地。

  每次外出,巴金都是一路走,一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认真地记录下来。这天,由于下了一场大雨,当他~觉醒来时,所住的防空洞已灌进了齐腰深的水。在随部队首长前往159高地视察前沿阵地的途中,他因眼镜被雨打湿,看不清路,在跳下交通沟时脚一滑,人重重地摔进了沟里,但他忍着剧痛继续赶路,到高地时已成了“泥人”。

  当得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后,巴金遂于1953年8月上旬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时他已经有了创作中、长篇小说的初步设想,因此他在信中告诉萧珊:“……至于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对我创作没有妨碍……我要回国后才能考虑创作计划,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二次赴朝的5个月里,巴金几乎走遍了北部的所有地区。

  在朝期间,巴金写的第一篇文章是记叙1952年3月22日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接见的散文。《会见彭司令员》一文朴实无华地记述了这次会见的情形,以简短的白描展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彭德怀见稿后,致信巴金,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可否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可否?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巴金即照此意见作了修改。后来他将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写成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先后结集为《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和《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书公开出版,另外他还以朝鲜战争为题材写了许多短篇小说,相继编为《英雄的故事》和《李大海》两个集子,分别由平明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