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3年了,公知还在污名化义和团,真相到底是什么?
义和团虽然组织相对松散, 但绝非“乌合之众”。尽管100多年前,“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未在中国广为流传, 但义和团的“反帝”目标是明确的。
义和团运动是19、20世纪之交震撼世界的大事件。它是近代列强对华不断进行武力侵略和文化渗透背景下,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对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回应。对这场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的运动搞“污名化”是是非不分、极为有害的。
这场运动是正义的
义和团运动发端于19世纪末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反教会斗争,是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的高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者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西方教会充当帮凶,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径愈演愈烈,传教活动与列强侵略的联系更渐紧密。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突然占领胶州湾,从教案发生到出兵强占,中间只隔短短12天,由此可见一斑。
西方教会在帮助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趁机加快了自己的扩张步伐。借助列强势力和不平等条约,他们恃强凌弱、干预诉讼、侵夺财产、败坏风俗,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对普通民众来说,传教士及教会势力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侵略者,他们就是列强的代表,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了直接威胁。
西方教会势力的扩张,激发了抵御外辱的义和团运动。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1898年,当地民众因感势单力薄,于是邀请附近威县的梅花拳(义和拳)加入护庙斗争。随着反侵略、反教会斗争不断高涨,“梨园屯教案”从一个区域教案,迅速演变为以华北为中心,影响全国、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击溃英国将军西摩尔所率八国联军,史称廊坊大捷。图为画家戴泽的油画《义和团廊坊大捷》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义和团虽然组织相对松散,但绝非“乌合之众”。尽管100多年前,“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未在中国广为流传,但义和团的“反帝”目标是明确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