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那位贴了反修大字报的美军“战俘”
碧潼战俘营于1951年2月~1953年9月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设立,中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处”。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以后,联合国军的战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战俘营返回家乡,其中24名“联合国军”战俘(包括23名美军士兵和1名英军士兵)竟然拒绝回国,要求留在红色中国生活,参加新中国建设。
这被美国政府视作耻辱,美国专程派牧师对这些人进行说服、感化,甚至许以经济上的欺骗,然而,也仅仅说动了两人。这两名改变了主意的美军战俘被遣返后,没有得到美方所许诺的东西,相反他们立即被宪兵逮捕,这两人被送上军事法庭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而最终自愿选择留在中国的22名美英战俘,在中国红十字会安排下,他们参观了新中国的工厂和农村,接着又在太原专门学习政治和中国历史。之后,红十字会给他们4种选择:去农村、去工厂、上大学或赋闲。大多数人选择进工厂或到农村工作,其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就是美军战俘詹姆斯·温纳瑞斯,他主动要求到山东济南造纸四厂工作。
温纳瑞斯1922年出生于美国宾州一个希腊裔的工人家庭。大萧条年代,还在上中学的温纳瑞斯就不得不打工补贴家用。中学毕业后,温纳瑞斯跑了好几个州,还是没找到工作,万般无奈之下,他报名参了军。
二战结束后,温纳瑞斯复员回到了美国,不料又碰上经济危机,温纳瑞斯只得第二次报名当兵去到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中,温纳瑞斯成了志愿军的“俘虏”。
温纳瑞斯后来回忆起在战俘营的日子:他的战俘生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耻辱、打骂和体罚;相反,而是充满了快乐和友爱:志愿军不让战俘干活,也不搜他们的口袋。至于金表等贵重物品,则由管理人员统一登记、管理,等遣返时还给他们。对那些犯了错误的战俘,管理人员也从不打骂,而是采用教育沟通的方法。俘虏营没有铁丝网,更没有当时美国一些媒体说的“密布的电网”。
谈起俘虏营的那段生活,温纳瑞斯说:
我在战俘营度过了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在这些日子里,深深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动、言论所感动。记得到了战俘营后,由于美军实施空中“绞杀战”封锁志愿军交通运输线,企图阻止中朝军队的反击,这给前线部队和对战俘的物资供应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志愿军战士每天都在吃玉米、高粱、咸菜。我们这些吃惯了牛肉、面包、奶酪、巧克力的美国战俘,开始都担心会受罪。然而,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俘虏营我们生活得非常好。志愿军组织车辆冒着美国飞机的轰炸,从国内运来大米、面粉、肉类为我们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