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正平:我们始终在上甘岭上
597.9高地,537.7高地,两个加起来只有3.7平方公里互为犄角的小山头,它们之间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上甘岭。71年前,美军以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6发的火力密度,将炮弹倾泻到这两座高地上。上甘岭战役的序幕是在狂轰滥炸里拉开的。
志愿军的对手是头衔为美国“陆上的最高统帅”范弗里特。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打击,是这位成名于二战欧洲战场指挥官百试百灵的炮弹逻辑。战役之初,范弗里特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告诉全世界:“摊牌行动”将扭转当前战局。
这种傲慢和自负是从上到下的。当志愿军刚上阵地时,他们看到猖狂的美军大白天在外面晒太阳,懒得修筑工事,全让朝鲜苦力做。
上甘岭一开始并没被范弗里特放在眼里,只是板门店谈判桌上一块唾手可得的筹码。但在43天后,在整个世界面前,西方侵略者所谓机关枪式、大炮式“辩论”以惨败收场。按一名美国学者的说法,就是拿原子弹也解决不了上甘岭。
为什么上甘岭美国人死活也打不下来?一个普遍认识是志愿军的勇敢无畏。秦基伟将军直言:“部队打胜仗,就靠一口气,勇气。” 毛泽东同志总结战役胜利的五个因素,第一个就谈到了“官兵勇敢”。在上甘岭上,“一人舍命,十人难当”的硬骨头的现象比比皆是。
上甘岭,从此被认为是中国军人勇敢无畏的精神标高。
这样的勇敢无畏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15军45师政治委员聂济峰坦言:“初上战场的人,没有一点儿恐惧的心理是不切实际的。”一名军人从恐惧战争到驾驭战争,一支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个“催化剂”实际上就是美国军事研究者无法估量的政治觉悟。正如聂济峰讲的:“在激烈的战斗中,每个人都面临进退、荣辱、生死的选择,生与死、血与火、伟大与渺小,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个指战员,要教育大家无论如何不能当怕死鬼。”
因此,官兵勇敢是首要因素,更是政治因素。朱德曾说:“没有政治觉悟的勇敢,只是血气之勇。有了政治觉悟的自觉的勇敢,乃是大勇。”
一次,597.9高地失守了,134团团长张占华已无机动部队可调用,就把团部的勤杂人员全部组织起来,要亲自带着上阵地。师长崔建功拦不住,连忙打电话报告秦基伟。秦基伟怕张占华有闪失,亲自打电话命令他下来。张占华接过电话,刚说了“军长”两个字就失声痛哭。他大喊:“军长,我一定要把阵地夺回来!”就这样,这支卫生员、司号员、通信员、宣传干事等组成的“杂牌军”硬是把丢失的阵地给夺回来了。那段著名的讲话就是在这时传遍整个上甘岭阵地的:“现在整个朝鲜战场都是上甘岭在打,这是15军的光荣!”“15军的人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伤亡再大,也要打下去。为了全局,15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