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 毛主席“抓革命”势如破竹,“促生产”立竿见影:三线建设为何卓有成效?
李克勤(jixuie)题记:毛主席领导经济建设,的确思路别具一格,既不同于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更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模式,而对这两种模式老人家是心中有数的。老人家精通历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这就包括欧美经济史,而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老人家更是了然于胸,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带领全党精读过《联共(布)党史》。在文献研究上,毛主席读的中外历史书,恐怕连一些专业人士都望尘莫及,当他们了解了毛主席的读书经历之后,无不叹为观止,基辛格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决策者,毛主席自己同时也充当了智囊角色,加上毛主席善于走群众路线,所以老人家在决策上的一系列想法说法做法,往往都能在广大干部和普通老百姓那里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毛主席在经济建设上的决策,有很多同样是“至少比我们早看50年”,例如三线建设就是在毛主席逝世后,经历了被误解,或不被理解,逐渐又被理解,被视为经典建设案例的过程。
资料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完全可以说,三线建设,如果不是毛主席的坚定坚持,恐怕不知会是怎样的结果。这和新中国的包括两弹一星一艇,以及运十飞机,等等重大项目的决策及实施过程是一样的。毛主席在建设时期有句名言叫做“抓革命,促生产”,之后还加了“促工作,促战备”,一般我们我们都说“抓革命,促生产”,这个理念和战争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在文化效应是相类似的。下面来看一看,毛主席通过三线建设是如何做到在全国范围“抓革命”势如破竹,“促生产”立竿见影的。
01
三线建设:由器而道,由道而器的过程
三线建设,起因是备战的需要,打起仗来,要有战略大后方。不然我们当时70%的工业都在沿海,外敌飞机万一打进来,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我们在广袤的内地,尤其是西部山区建立完整的工业基础设施和国防工业,那打起仗来就有了坚强的后方。
这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也就是由器而道的过程。
不是谁心血来潮作出的决定。
简单说,赫鲁晓夫上台后搞修正主义,毛主席最早警觉,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从普遍性看,毛主席更早就下定决心,要独辟蹊径,搞一套我们自己的完全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
毛主席由器而道,由道而器的过程,这是和战争年代的思路是一致的。
不管是打仗,还是建设,我们都不能受制于人,都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否则就想不通说不通行不通,这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