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洞庭湖决堤,为毛泽东时代“围湖造田”说句公道话


  7月5日下午,湖南岳阳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

  某些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媒体与自媒体又开始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围湖造田”运动口诛笔伐了。

  有人指责团洲垸是1977-1978年才建成的,是洞庭湖最后的围湖造田工程,不如趁着这次洪水“尊重大自然还地于湖”。

  这些说法存在诸多误解或者谬误,有些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1、“多变”的洞庭湖面积

  有些人动不动拿洞庭湖仅剩“鼎盛时期六千平方公里的四成”来说事,感慨“八百里洞庭”诗意画面的消失,曲解进而大骂“人定胜天”思想,完全是小知识分子“不识稼墙”的无病呻吟。

  洞庭湖的水体面积,过去曾经认定的2625平方公里、2691平方公里、2791平方公里、2820平方公里,等等不同说法,还有计入洪道面积的4040平方公里等说法。

  而2700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面积,只是被官方“认证”的包括近年来“退垸还湖”之后自然湖面面积,实际的水体面积常年是无法达到的(也就是说哪怕是面积缩小之后的洞庭湖的实际蓄洪能力并未被发挥到极致)。

  洞庭湖深浅不一,最深处可达30米,最浅处仅1.5米,平均水深仅6~7米,这就导致洞庭湖的实际水体面积因时空变化和水位而不同,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异巨大。

  2022年9月底监测到的水体面积仅有436.09平方公里,因为附近流域大面积干旱,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演变成了四处滩涂裸露的“湿地”,而即便是当年7月的水体面积也仅有1113.65平方公里。

  即便是此次决堤发生前,洞庭湖的水体面积也还没有达到2700平方公里左右的“认证”面积。

  所以,所谓洞庭湖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1978年的2691平方公里”,并非洞庭湖决堤的根本原因。

  2、洞庭湖面积演变的原因

  历史上,洞庭湖是大小反复演变而成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变化才是洞庭湖面积演变的主要原因。

  限于篇幅,远古时期的演变过程本文就不细谈了。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只是围绕君山附近形成的小湖泊;直到魏晋之后,长江洪水的大量注入,才导致湖面逐渐扩大。

  封建时代可没有新中国治理各个流域洪涝灾害的系统工程,基本洪水蔓延到哪里,洞庭湖就开拓到哪里,再随着湖区沉降、水面侵蚀,洞庭湖才在明清以前不断扩大。“八百里洞庭”的诗意画面背后,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千年以来的封建时代洞庭湖周边无数劳动人民因为洪水被迫背井离乡的历史。

  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淤高荆江河床,导致江患急剧增多。为了保荆北地区,荆江北岸的穴口被堵上,长江水沙转而向荆南,排入洞庭湖洞庭湖底在泥沙沉积量大于湖盆下沉量的情况下不断抬高。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