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经济斗争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一环
抗战时期,面对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始终围绕着“建设”与“斗争”两大主题展开。抗战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与斗争策略的有效性,这些宝贵经验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思想资源。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遭遇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的双重困境,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对此,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苏区时期经验以应对挑战,一是进行各项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二是建设自主经济来扩大生存空间,三是通过与敌人的贸易斗争减轻经济封锁带来的压力。三项举措为中国共产党发挥抗战中流砥柱作用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强化经济制度建设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沦陷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变后方为前线,给日寇沉重打击。自1938年起,日本对各抗日根据地实施严酷的“扫荡”政策,导致各根据地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为打破这一局面,根据地经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这一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涉及对敌经济斗争中的贸易统制制度建设;二是建立自主经济体制。
1939年,在华北各根据地遭遇日军围攻与封锁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完善的财经制度以展开对敌经济斗争。朱德指出,经济作战的目的是“消耗日寇由国内运来的资财”。贸易统制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在华北各根据地,贸易统制的管理机构经历公营贸易机构—贸易局—工商管理局的转变,管理机构的整合性与职权逐步提高。这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相互配合的“一元化”对敌斗争思路。
华北各根据地也因地制宜地出台各种管理办法,如《冀南区征收外货入境税办法》《晋察冀边区出入口税暂行税则》《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实用征收出入境货物税率暂行分类表》《晋绥边区管理对外贸易办法》等。这些规章体现出此时贸易统制的总体原则:“凡抗战军队及人民必需品而又不能自制者,准许入口,收低税”,“凡非必需品禁止入口,或收高税,提倡节约,禁用不必要的奢侈品”。通过税收与行政手段的双重推进,对敌贸易斗争有序开展。因未直接遭受日军“扫荡”,陕甘宁边区的贸易政策与华北抗日根据地有所不同。1941—1943年,随着封锁压力增加,陕甘宁边区实行计划贸易与食盐等特种物品专卖,加强对外贸易管理。1944—1945年,边区贸易方针更趋严格,“禁止非必需品和迷信品入口”,“坚决执行统销专卖政策,严格缉私”,贸易形态实际上转向与华北根据地类似的贸易统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