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直指要害,刘陈邓吃准了黄维!
淮海前线总前委三常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还是吃准了黄维!
11月19日9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及粟裕、陈士榘、张震,再度详陈了他们“打黄维是上策”的意见。该电第一项通报黄维兵团的位置和动向及中野一纵已接敌的情况;第二项则通报了刘汝明兵团的位置和动向,以及中野九纵也已小部接敌的情况;对李延年兵团判断,则是“可能已到蚌埠、固镇之间”。
最重要的是该电第三项和第四项。
第三项是对华东野战军在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目标的设想和意见:“综合我当面之敌有黄维十一个师(五四军未计入),我们的打法须从整个会战和三五个月时间着眼,如华野能于哿(21日)夜以前解决黄百韬,战局即可过关。届时如果已将邱、李包围,自应继续歼击。如果邱、李缩回徐州,或仅包围一部,则我应歼灭已包围之部,主力位于徐州以南、以东休息,抽出四五个纵队,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运动之敌,而后攻击徐州。如果于歼黄百韬后,以七八个纵队钳制邱、李,以六七个纵队先打黄维、李延年,似为上策。”[1]
第四项是中原野战军应对南线诸敌的作战方案:“以我们现有六个纵队,单独对付两路大军困难颇多。如取正面防御,必须分散兵力,不能歼敌,且仍有一路透过增援徐州之危险。如采取机动作战,不受保障徐州作战之限制,则可逐个歼敌,但对粟陈张作战不无影响。如果实行钳制黄维,打李延年五个军,至少须五个纵队,但以一个至两个纵队防御黄维均无把握。依我军态势,如果李延年沿津浦东侧急进很不顺手,故我们仍拟只以九纵与李、刘五个军周旋,集中五个纵队,先歼黄维一两个军,再协同华野对付李延年。”[2]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意见,与此前中央军委、华东野战军首长的不同之处在于:刘陈邓认为华野“截歼邱李”已非当前重点,而先打南线的黄维、李延年“似为上策”;对于南线作战步骤先后次序的选择上,他们主张先打黄维,尔后视战况发展,或直接搞定黄维,或与华东野战军南下部队合力,再打李延年。
这样的部署带有明显的“刘伯承风格”:即注重对机动之敌不做正面防御和正面反击,而是采取侧击、尾击等方式的机动防御给敌以打击,从而达到钳制、迟滞、阻断甚至进一步包围再歼击的目的。纵观淮海战役开始以来,中野方面的作战行动从钳制孙元良、刘汝明、邱清泉等部,到斩断徐蚌线,再到阻击淮海南线之敌,具体部署中一再出现以主力对敌尾击、侧击的部署,而少有使用主力正面防御的部署,可见这种风格的一再出现,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