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同盟的顶峰: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1957

2025-03-04 425 0
作者: 邢和明 来源: 党史博采

  1957年,中苏关系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苏联加大了对中国援助的力度,双方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和新的科学技术协定。11月,毛泽东又亲自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莫斯科出席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一时间,中苏同盟关系被推向顶峰。但是,在莫斯科期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尤其是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这为后来中苏关系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赫鲁晓夫说,那个时候,“我们很需要中国的声音”;毛泽东说,“你赫鲁晓夫同志这朵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我毛泽东这朵荷花不好,更要绿叶扶持。”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中苏关系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也开始增多。

  1957年1月,周恩来访问了莫斯科。17日,中国驻苏大使刘晓为周恩来举行宴会。赫鲁晓夫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今天的聚会,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就像春天的节日一样。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亲切地相会,坦率而恳切地交谈,感到彼此的思想融洽无间,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呢?”赫鲁晓夫这番讲话,对发展中苏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诺夫飞抵北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友好访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几乎所有的中国领导人都亲自到机场迎接。毛泽东把伏罗希诺夫的来访称作是中苏“日益发展的友好关系中的重大事件”。为此,《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两篇社论,欢迎伏罗希诺夫来华访问。访问结束时,《人民日报》再度发表社论,并且用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而又鲜有的题目《再见吧,亲爱的伏老!》,社论把伏罗希诺夫的访问看作是“春天的节日”。《人民日报》接连发表社论,欢迎一位外国首脑访问,这在新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从中可以领略中苏关系的密切程度。

  但是,就赫鲁晓夫本人来说,1956年和1957年这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虽然正走向权力的巅峰,但地位却不稳固。赫鲁晓夫心里清楚,他当时还只是一条腿着地,随时都有可能被人绊倒。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赫鲁晓夫采取了两大举世震惊的行动:首先,1956年2月,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大反斯大林,借以动摇斯大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树立自己的权威。结果事与愿违,却引发了波兰、匈牙利事件,使大批原本拥护苏联的世界和平人士大跌眼镜,这自然影响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其次,1957年6月22日至29日,赫鲁晓夫召开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把马林科夫等人打成“反党集团”,将他们逐出苏共中央主席团。

查看余下8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