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の壶:答《黑与白》七十问(上)
【原编者按: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黑与白》,8月1日,曹征路-刘继明研究中心编写了一份“《黑与白》八十问”,提问涉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问卷发布后,先后收到多份读者的答卷。我们将择优发表部分答卷,以飨读者。】
1.有人认为,《黑与白》是一部改革小说,有人认为是反腐小说,还有人认为是一部成长小说,你赞成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成。《黑与白》里确实包含了改革、反腐、成长等情节,然而这些情节都只是整部小说组成的一部分,改革、反腐、成长每一点都不是整部小说的核心内容,而是整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黑与白》通过对不同人的人生轨迹的描写,从而描绘出了中国几十年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在历史图景中将改革、反腐、成长等要素展现出来。如刘老师所言,这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时间的证词。因此我不赞成上述的观点。
2.你认为《黑与白》中的改革者与80年代的改革者有什么区別?
答:80年代的改革者在宣传中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往往拥有“壮士断腕”、“杀出一条血路”的气质,是时代的领头羊。在《黑与白》中改革者的形象则不大相同,他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为自己谋私利,逐渐地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开明”老干部宋乾坤,在大刀阔斧地改革之时结党营私、以权谋私,将小学教舍改为老干部住宅,动用财政拨款大建高干别墅;“青年改革家”杜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武伯仲一起利用凤凰岛进行腐败活动、官商勾结,动用手段操纵审判将王晟送进监狱;“红二代”洪太行,凭借自身“红二代”的身份以及其所在的社交圈子,洪太行拥有了大量的资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捞好处,利用国家政策倒卖军用品。在被撤职后仍利用自己的人脉圈子操纵着方方面面,成为无所不能的“京城洪爷”。在改革者中以正面形象出现的陈沂蒙最后也被调离了东江省。《黑与白》中改革者的形象给人带来更多的是一种对改革的思考,改革究竟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
3.为什么说《黑与白》是“诗思史”小说?
答:《黑与白》聚焦了百年的中国史尤其是改开史,用故事忠实地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在这里边描绘了不同阶层各式各样的人物,人物关系之间错综复杂却能展现地较为清晰,多而不乱,在质量上有史诗的品格。在小说里对人物、改革以及社会现实的描写中能够引发人较多的思考,具有思想史的深度。
4.王成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晟”?
答:王成在进入楚州师专的那个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社会盛行,革命被人所否定。王成名字来源于电影《英雄儿女》里的一位志愿军战士,这名字是革命英雄的一个象征,而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再崇敬革命英雄。王成因自己的名字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并且王成受时代影响,也想要与过去的时代进行告别,因此将名字改成王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