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今天该如何看待宋朝?--《超越利益集团》前言
2011-09-27
787
11
作者: 刘仰
来源: 作者博客
《超越利益集团》前言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年多的时间,我的主要精力都在写这本书。当我开始着手这个题目,我发现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北宋和南宋加起来超过300年,是秦始皇之后中国历史上时间最久的朝代。有人统计,保留下来的关于宋朝的文字记载,大约有四亿文字。再加上几百年间中外人士撰写的关于宋朝的评论、专著,数量更是惊。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通读一遍,而我却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写一本关于宋朝的书。这本书既不能给人生财、守财的指点,也不能给人明哲保身的护佑,更不能教人长命百岁、永葆青春之类的秘诀,也没有从神秘迹象开示命运的神奇。这本书只是一些普通的大道理,虽然我想把大道理讲得通俗,虽然我想纠正某些被误解的大道理,但是,只靠这些,没有桃色历史,没有情色历史,没有探秘历史,能否让人们愿意花时间来读?我不得不战战兢兢。
之所以要写宋朝,实际上是为了说现在。关于宋朝的现代解读,有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有一个倾向认为宋朝没什么值得夸耀,除了文化上的繁荣,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似乎暗示了文化昌盛必然导致的虚弱。“积贫积弱”是描述宋朝时最常见的一个词汇。另一个倾向是,一些中外学者把宋朝当成中国文化的高峰。陈寅恪先生的话经常被引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是,人们的引用常常只到此为止,而不继续引用陈寅恪先生紧接在后面的论断:“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朝真的能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终必复振”吗?像李约瑟这样的西方学者,在承认了宋朝的先进后,也产生一个巨大的困惑,宋朝的先进是如何产生的?宋朝之后,明朝以后,中国为何没能保持先进,反而让欧洲超越了?于是,很多人把焦点集中在王安石身上,以至于有人断言,如果王安石的改革能继续下去,没有被夭折,那么,中国早在11世纪就可以进入资本主义。由此,在王安石去世很久以后,凡是批评否定王安石的中国历史人物,往往都被今人冠以“空谈误国”的名号。
有很多人将今天中国的处境,追根溯源到宋朝那里。例如,靖康之耻依然具有现代指向性,与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相比较,都是中国被打败;岳飞和秦桧的评价,直到今天,还被不同的现实需求肯定或翻案;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他的命运放在一起,依然让今天的人们长吁短叹,他是英雄吗?这样的英雄意义何在?我们究竟应该“不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只看结果?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历史依然在影响今天。差别在于,在有些人看来,我们自己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些负面的因素;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国历史有益的价值,还没被我们自己真正认识。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历史虽然是历史,但同时也是现实。反过来,现实问题也都有历史的渊源。因此,历史的解决方案就算不能完全适用于今天,至少也是一个借鉴。我们今天读历史,除了看那些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手段外,关键还有解决问题的理念。古今中外,现象各异,理念差别并不大。
查看余下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