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不带政治的文学吗?——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著名女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随意浏览了一下网友对丁玲的评价,感觉有一些分化,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作家,有人却将她到延安去作为她的分割点,认为她去延安之后的作品不纯粹了。
不知道在网络上随意跟风评论丁玲的人有没有读过这本小说。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觉得丁玲的文学素养很高,这本书的前面列有主要人物表,计三十六名。写人物当然是小说家最主要的艺术手段,丁玲写的这三十六人,虽不能说个个是深刻重要的文学典型,但她把当时北方乡村中的各色人等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他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思想、怎样活动的,他们怎样在历史中加进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这份力量无论是正面的反面的,无论是大些的小些的,都是参与了历史,历史就是人们合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我国革命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土地改革对于我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土地改革,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民对共产党的支持;没有土地改革就没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
正是因为有了“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才从上千年来地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民才能吃饱了饭;才能回过头来支持让他们吃饱饭的共产党;才能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以让全天下受苦人都吃饱饭为自己的理想……
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也不喜欢假大空的历史。只要稍微动脑子思考一下就知道土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固有的思想不容易被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容易被瓦解,共产党没有那么神乎其技。
那么共产党到底是通过哪些工作让千百年形成的地主制度一步步瓦解的呢?
如今的文学艺术似乎少有展现这一段历史的作品,那如果想通过一个丰富的写实文学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史料数据来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左yi文学作品就是个很好的选择,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个很好的选择。而至于为什么现在鲜有文艺作品叙述土地改革,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丁玲的这本小说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村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样一部小说或许比万千的社会调研更能直观地告诉我们,农民们考虑的是什么,农民们担心的是什么,农民们挂念的是什么。
一九四六年至今,六十年过去了,小说作者丁玲和她写的书中的许多人物,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但这本小说仍在,它因为文学现实主义而不朽,直至人类作为宇宙现象的消失而同归于尽。小说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在反封建意义上的土地改革),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丁玲通过描写暖水屯这样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jie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jie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