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从社会的“质变”、宗达的“自白书”和瞿秋白《多余的话》谈起
读到刘继明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因为书中提到很多人名地名,都很熟悉;书中的人名虽然不是原名,但能够找到历史上或者现实中间的原型,比方说宗达这个人,我能想象到瞿秋白、王明,甚至这个“达”字想到我们的老校长李达,这是一个很熟悉群体的具象;书里面提到很多地名,比方说枫园、桂园也都很亲近,我住的梅园他没有提到过,这个有点小遗憾。
从整体上看来,这个书读下来非常震撼。从“黑与白”这个书名看,即便难进行精确的阐释——这是文学作为艺术的丰富性所在,但是有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书名就在说从前说的新旧社会两重天,这两重天是怎么样发生颠倒和转换的——从书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观察,来清晰地让人们看到黑白对立的两重天,是如何再演绎出来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讲几个感触特别深的点。
第一个感触特别深的点,就是我们亲历的这一场社会“质变”。我跟刘老师是同时代人,都是60后,跟随改开历史,亲眼目睹时代的质变,书中故事给我非常深的感触。人的世界观根本改变,会和整个世界的质变之间相互关系的,同一个世界发生了质的根本的变化以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可能会被淘汰了。书中描写了一些这样的人,包括一定程度上得到我们大家同情和钦佩的,在道德原则上也会获得很高评价的一些人,例如田芳、老校长和王胜利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很多时代里面是正面的形象,但是,书中呈现出他们的希望和出路,都慢慢断绝了。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创造条件,让好人办成好事,从而取得进步和发展,毛时代的社会机制里面,像老校长这些人会很突出,会成为时代的台柱子,不仅能够干好自己的本分,还应该能够发挥模范和示范作用,他们创造的经验能够获得推广,帮助其余的地方和人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就像我们熟悉的王进喜啊,陈永贵他们那样,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和学习,那他们对于社会进步的贡献就会更大。好的制度应该奖掖好人,帮助他们干成更多的好四,拔高和表扬这些人,各种资源应该向这些人倾斜,宣传也应该为他们服务,这样他们所代表的方向,就成为主流的方向,成为指引前进的方向,成为大家跟随的方向。但是,在黑白颠倒的时代,我们很悲哀地看到了相反的趋势,好人的路都绝了。
在另外一个方面,被新时代所肯定的那些人,到处如鱼得水,刘老师《黑与白》里面塑造的形象也非常典型,很深刻。比方说作为成功人士的江湖郎中武伯仲,以及他实际上的亲生儿子杜威,还包括官学两栖的某人(郎涛),这样一些人物形象及其光鲜的成功,给出一个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时代变化的幅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