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生:女性社会主义与丁玲文学
编者荐语:在女性革命立场上,丁玲从前期的强调“自由”,转向更注重“自主”,在女性社会主义观念之中融入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观念,从而与民族革命和阶级革命保持了一致。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她领会了向警予道路的真义。——值得今日的集美和女性主义者学习。
丁玲
作者简介
刘复生,海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女性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传统,始于晚清的秋瑾,与民初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有很深的关联。丁玲成长于女性革命的核心区域,受母亲及其社交圈层熏陶,在少年时代即深受这一革命传统的浸染,后来在上海、北京又继续受到无政府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女权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女性社会主义思想,它成为丁玲此后思想发展的底色。即使“向左转”之后,丁玲也没有完全放弃早年的革命观念,仍试图坚持女性革命的最初目标和理想,这也导致了她和延安革命模式的矛盾。20世纪40年代以后,丁玲的立场有所调整,由强调女性“自由”过渡到重视女性“自主”,努力将女性社会主义理想与革命体制统一起来。丁玲的女性社会主义观念及其发展和调整,在各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一、前言
“女性社会主义”的概念迥然不同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也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再度兴起的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概念略有区别。大体说来,女性社会主义更为强调总体的社会革命和普遍的自由解放。需要说明的是,“女性社会主义”作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不存在,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运动和历史实践的脉络却隐约可见,它也历史地形成了某种代际传承的“默会”的精神传统。这种观念,从各种女权运动理论中汲取了滋养和能量——最重要的理论来源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简单说来,女性社会主义持有一贯的独特立场,其核心理念大体包括:反对将女性解放问题化约为一般的政治经济问题和阶级问题;女性因其特殊的受压迫“切身”经验,成为最“本真”和坚决的革命主体;社会性别差异以及建立在它之上的各种制度必须取消,这是比阶级差别更为顽固的不平等根源,因而,女性解放的远景是更彻底的大同社会,或者说,真正的大同革命必然具有某种内在的“女性气质”。
笔者之所以使用女性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为了强调,从起源上看,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运动从根本上带有社会主义性质,在女性社会主义者看来,女性解放是追求大同理想的一个历史环节,也是前提和标志。社会革命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性别解放,相反,女性解放是通达普遍的社会解放的路径,而且是不可被其他政治进程代替的、无法越过的必由之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