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小说讲座二: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黏合和典型化

2022-07-04
作者: 颂明 来源: 红歌会网

  温故而知新:上节课的重点就是“用文字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表现出来,就是小说。”换言之,“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就是人物和环境。”

  本节课讲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黏合和典型化。

  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塑造形象。

  而塑造形象的基本方法就是典型化。

  什么是典型化呢?作家、艺术家对生活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而塑造出典型形象的过程,就叫做典型化。典型化既是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

  典型化包括人物的典型化、环境的典型化、情节的典型化、场景的典型化、细节的典型化等,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人物的典型化。

  那怎么实现才能够实现人物的典型化呢?

  实现典型化的基本方法无外乎“类型化”和“个性化”。

  所谓类型化,就是从一类人物中抽象、概括出其共同的特点。比如当我们说到“军人”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形象来。而这个形象便是带有共性的军人形象。

  然而,当我们生活在军营和军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个军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心理、思维、习惯、动作、语言、气质、秉性等特征。这就是个性化的特征。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时候,如果你仅仅写出了一个共性的军人,那就叫“概念化”,概念化的人物就是败笔。你必须写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人物。他既有军人的一般特质,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个性化了。

  现在划重点一:共性和个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共性和个性都是基于对现实真实人物的概括。假如我们脱离了客观的真实去说“虚构”和“虚构之美”,那就是忽悠了。

  有人可能会提问:难道小说不就是虚构吗?好的小说不就是体现虚构之美吗?

  我负责任地对你说:不是!用虚构来概括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把路走歪了,最终会完全脱离创作的本质。

  既然不是虚构,那我们怎样塑造典型形象呢?

  我不能再说“用典型化的方法来塑造典型形象。”这样就循环了,打了一个死结。现在划重点二:黏合是典型化的基本方法。

  所谓黏合就是把不同人物的形象、举止、言行等特征取过来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象。张三的鼻子,李四的头发,王五的语言,按照一定的美学逻辑组合在一起,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时空转换,塑造出新的形象,这就是黏合。黏合是把客观实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糅合而形成新形象的方法。没有黏合,典型化就落空了。

  以上都是纯理论的东西。了解一下就行了。说千道万,要想写好小说就离不开观察和积累。观察积累是一切创作的基础。除了观察积累之外,写作讲究“系统训练”。假如没有系统训练,即便有了观察积累也未必能够写出好小说,尤其是很难持久性地写出好小说。

  那什么是“系统训练”呢?

  系统训练的体系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必须立足实战进行训练。对小说来说,实战就是一个字“写”。我本人就是经过“系统训练”的。我用一篇小说讲了我的写作训练,附录于后供参阅:

  【附录】我的写作训练(小说)

  颂明

  老屋闲置了10几年,儿子劝我把它卖了。我也同意了。还能活几年啊,看样子是回不去了。趁着暑假,大孙子陪着我回到老家处理这事。

  三间平房,有前后院。进院门左手是厨房,洗手间在后院的角落里。老屋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除了宅基地还有价值以外,房子和家具都已经没有使用的价值了。村里听说我要处理老宅,几个干部过来了,确定我们不再回来了之后,村长说:“你在城里已经买了房子。你这房子现在本村也没有人会要的。村里打算把宅基地收回,给你1万元补偿。”

  孙子一听就跳了起来:“1万元?你打发要饭的呢!”

  村长耐心地解释:“如果你们不同意,这房子已经闲置10几年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坍塌。到时候我们收回连一分钱也不用付了。”

  “那也不能只给1万元。”孙子坚持说。

  “那你要多少呢?”

  “其码得加个零。”

  村干部们都笑了起来。村长说:“你太不了解这里的房价了。就是你起一座新楼出售,在这顶多也只能卖10万。要顶真了,你这破房子我们还得收你拆除费用呢。”

  孙子拿起手机和他老爸通了话。老爸在那头说:“算了,不要争了。就按村里说的办吧。”

  放下电话,孙子对村长说:“你看能不能多少再加点。2万怎么样?”

  村长还是耐着性子解释:“这是我们村里定的补偿政策,不是针对哪一家的。你们在城里发了大财,还在乎这点小钱吗?”

  我也有点不好意思了。上前拉了孙子一把:“就按村长说的办吧。”

  孙子恋恋不舍地望了望老屋:“真就这样给他们了?”

  我苦笑了一下:“你还想怎样呢?要不你搬回来住?”

  孙子心有不甘:“那我得再进去看看,找点念想。”

  不一会儿,孙子跑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张发黄的纸:“爷爷,这是你写的诗?”

  我接过来一看,是“雨中慢跑”,那是我1970年写的一首小诗:“你在哪里找到的?”

  “夹在辞典里。”

  “那可是我的一段青涩记忆啊。”

  村长催着我们去把手续办了。签了字之后,我知道这就意味着我和这个留着我童年记忆的小村庄再也没关系了。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是啥滋味。

  回去的路上,孙子念着我的诗:

  雨中慢跑

  淅淅沥沥

  小雨的呼吸

  我的呼吸,和

  她的呼吸

  都融化在雨里

  水塘涟漪

  草儿碧绿

  树枝摇曳

  在雨中慢跑

  双眼朦胧

  心中惬意

  今日的甜蜜

  必定是将来的回忆

  1970年5月4日

  “爷爷,‘她’是奶奶吗?”孙子问。

  “是。”

  “是你们初恋吗?”

  “是。我和你奶奶都喜欢跑步。直到前年她的关节换了,才变成了散步。”

  “你们好浪漫啊。比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还浪漫。唉,爷爷。你写过一篇文章说你的写作是受过系统训练的。到底是怎样的系统训练啊?”

  “我父亲,也就是你的太爷爷对我的要求很严格。”

  “我知道。他是金陵大学高材生,,学贯中西,又是地下党,当过文教科长。那一定是有写作秘诀的,也该传给我们了吧?”

  “呵呵。其实他的写作训练是很古板的。小时候就是用私塾的那一套要我们背平水韵,背诗写诗。就是死记硬背。没啥花样。”

  “小说也是死记硬背吗?”

  “也差不多吧。小时候读小说,他就让我找泪点、笑点,看戏以后叫我写成故事。到了80年代,我都30多岁了。他还让我把影视剧还原成剧本或故事。”

  “这种还原训练经历了多久?”

  “也就半年左右。经过还原剧本的训练之后,我看到什么情景都会在脑子里自动转换成文字。”

  “怪不得你现在能够一天一篇地写呢。那你为啥到现在才开始写小说呢?以前是因为工作忙吗?”

  “不是。你爷爷给我定了死规矩:如果我不能站到人民的立场上写作,就一辈子也不要写!他绝对不允许我把写作当成沽名钓誉的工具。”

  2022年6月14日星期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