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武军:食堂饭
想到“食堂饭”这三个字,我是在2021年3月14号在河南省南街村旅游的时候感觉到的词语。在南街村,我感觉到了与众不同的气象与氛围。在这里有整齐干净的街道;有街上正常天天巡逻的公安民警;有广场之上伟人高大的站像;有四周少见的画像与标语。有一个标语是在广场之上伟人像的右手边的斜前方,广告牌的背面。上面写的是——“只为集体造金山,不图个人半块砖。”我觉得这样的标语在未来的喜台村的土地上也应该有,尽管由于城中村改造的原因,目前已经没有喜台村的存在了,可由于有喜台村的人还在。因此,我想把它在我梦想中的家乡的文化里种上这样的标语的精神。只是具体文字要做点滴的改动,应该改为:——“能为集体造金山,定有个人半块砖。”
此时,仔细的想来此处好像又回到了有与无的循环往复之中了。不过,我此时在想的事情是。有,的时候是人的境界。无,的时候只能是神的境界。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却是无神论者。让笃信无神论的信仰者创造有神的境界,我感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让无神论的信仰者创造无神的境界,却是可行的事情。因为有合理性。即便是让有神论的信仰者创造无神的境界之时,那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我们现如今大多数老百姓不就是过的无神的正常的日常生活吗?一个简单的标语足以体现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不同的标语, 甚至是个别字的不同,就将会有天壤之别。就比如之上的这两句看似同宗同源的标语,就是如此的差别。因为,它折射出的是有与无、合与分的道理。到底是有合适?还是无合适?还是合合适?还是分合适?此时,看到此处文字的人是不是有种眩晕的感觉啊?仔细想想就不晕了。之所以会有晕的感觉,那是你还没有想明白。
前面是有与无,此时就该说合与分的时候了。因为,共产主义这个词语在目前的南街村是割舍不开的。从表面上也割舍不开,从任何地方也割舍不了。因为,在南街村的文化里,已经把这种思想融入到“细胞”里了。相信在河南省的七里营村、在华西村、在大寨村等等类似的村庄,全都会有很多这样的印记。这种分与合指的就是以食堂饭为代表的一种文化。笔者儿时想像的印象里,有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十六七岁的时候,由于饥饿的原因被奶奶勒令他退学,不让上只差半个学期就完成高中学业的场景。小的时候常听自己的父亲与奶奶说起当时的无奈,当时我的父亲是在开封市第五中学念的高中。那个时候正值全国吃食堂饭的时候。可父亲当时上学时却是住校生。因此,平时都是一次的从村里的大食堂拿走一星期的口粮。其实,所谓的口粮只不过是牛眼睛大的窝窝头,一顿饭一个。父亲学业生涯的最后一个星期,还是像往常一样他走进了学校。星期二的晚上放学后,听父亲说他就赶紧的往宿舍跑。可是,当他把馍袋拿到手中的时候,只剩一个布袋了,是同学把他的口粮偷走了。此时,如果回家,家里的爷爷、奶奶还有未出嫁的小姑。他们平时就是以不敢吃、不敢穿的生活方式在供养着父亲的学业的。想到此,父亲选择了继续待在学校暂时不回家。直到星期六的中午放学后,他才一步一瘸的回到了家里。一路之上从没敢抬起过头,不敢抬头的原因不是怕见不得人。只是希望能够意外的看到哪怕一片菜叶与任何可以吃的垃圾。可是,一路之上也一无所获。在那三天多的时间里听父亲说,他是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做——“肚里没本儿,难下清水儿”的道理。由于肚里没食儿,即便是热水,喝到肚子里也会自动的吐出来。后来他只能到当时学校的食堂偷了一把大盐籽,放到茶杯里一点点。然后,到茶楼处 倒点儿开水,化开后喝盐水。奇怪的是,喝盐水就不吐了,总比肚子空着好受些。到家后,奶奶就再也不允许父亲上学去了。小的时候听奶奶说她看着父亲当时的样子,就直接心疼的说:“这个学咱不上了,还是保命要紧。命都没有了,还上大学有啥用啊?绝对不允许上学了。”从那之后,父亲就在家中、在村子里安心务农,如今也已经74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