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争议背后: “小粉红”与中国青年思潮的十年剧变

2021-10-07 2793 0
作者: 余亮 来源: 文化纵横官微

  【导读】过去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世界兴起了一个独特而庞大的“小粉红”群体,并且引发巨大争议。如果将其放在当代中国思潮演变的总体背景下看,“小粉红”究竟意味着什么?其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裂变?

  本文认为,所谓“小粉红”群体并非只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思维的产物,而恰恰是全球化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的产物,他们可能比表面上宣扬“普世价值”的对手更加普世。他们的行动方式、话语模式、情感结构都扎根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却呈现出一种“去全球化(民族主义)的全球化”特征。他们的问题其实是当代全球青年共同的困境:青少年虽有较多日常消费、娱乐生活经验,但缺少严酷生存与社会工作经验,因此较难进入具体复杂的现实语境思考问题,而是习惯于根据言语符号来识别敌我,进而形成标签化的情感和观点。这并非民族主义式的狭隘,而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现代症候。

  与以往爱国青年不同,“小粉红”是年轻的城市新中产后备军,有着广泛的市民阶层基础。他们的国家认同来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复兴,因此更多基于国家强盛与个人幸福经验。因而带来一个问题,这种情感是否会受到生活水平与经验变化的影响?生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粉红一代究竟会发展为崛起一代,还是沦为迷茫一代?作者指出,要理解和研究“小粉红”乃至中国青年的新爱国主义,知识界必须摆脱置身事外的评判立场,拒绝“民粹”或者“脊梁”之类简单的指认,同时要超越“青年”与“主流”的刻板划分,真正去理解“小粉红”背后被主流所忽视的青年精神心态,才能有效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1年10月刊,原题为《小粉红的系谱、生态与中国青年的未来》,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小粉红的系谱、

  生态与中国青年的未来

  一、小粉红的崛起

  社会新群体及其承载的新思潮,首先是一种新的社会心态,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势的无声变化处悄悄生长。起初没有名字,点滴绽放,进而成势,有离经叛道之象,被人察觉后,往往先被赋予否定性命名,却促使对象获得自我意识。小粉红及新爱国主义的崛起就经历了这一过程。

  今天中国舆论界的一大形势,是网络青年的新兴思潮与知识界出现严重断裂。学界传统的分析范畴如左右之争、启蒙与保守之争、精英与民粹之争、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自由主义)之争、权威主义与自由民主之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等,都在渐渐失去认知效能。过去的对立双方不断呼唤超越左右,幻想一种“共同的底线”,现实却是争吵继续。超越无法在旧的认知框架体系内实现,近年来反而在青年亚文化领域,接连出现了一系列源于现实紧张关系、超越左右框架的社会思潮,其中以工业党、小粉红、入关学为代表,而小粉红可以说是基本盘最大的一支。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