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是死读书还是边救国边读书?——纪念“一二·九”运动
86年前,
1935年12月9日,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本应该在教室里,
安心读书,
可华北之大,
已经放不下一张
平静的书桌!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他们以年轻的臂膀,
肩负起解放的重担;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
筑起了新的长城;
他们更以沸腾的热血,
涂染起新中国的颜色。
他们唤醒了沉睡的民众,
他们书写了新的历史。
历史可以成为过去,
但绝不会被忘记!
一二•九运动凝结下的四条经验教训
1、青年学生的出路在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一二九运动因华北危机而引发,其思想根源则在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前,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自由主义在学生中的影响日渐降低,而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则日渐增强。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之所以振臂一挥,云集广场,其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主义。为此他们不怕寒风凛冽,不怕高压水龙,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流血牺牲。
但单凭爱国主义是救不了国的,还需要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在运动中有正确的方向、目标、口号与声援等等。
马克思主义对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充分体现在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上:北平学联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第二天发布的宣传大纲中宣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因此中华民族的前途,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
可见,一二九运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性质,并且这一认识在随后的运动中不断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强化。
毛主席说:红军的长征的胜利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帮助了中华民族。
也就是说,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关键一招。
2、青年学生要与共产党相结合
一二九运动的发动,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关系。
1939年12月,毛主席在回顾这个运动时说:“青年学生好比是一二九运动的柴火,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用火一点。点火的人是谁呢?就是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对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体现在:
第一是共产党的“八一宣言”,给了青年学生一个明确的政治方针;
第二是在运动中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第三是通过中共外围组织引导学生运动的走向。
完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应当从1935年5月至1937年7月,经历了酝酿准备、爆发游行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这个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核心,是“一二九”运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