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蕾:回望知青——有感于农场老职工的一首诗
知青大返城之后,各种媒体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论,几乎全是否定的。但是评论者很少有从接纳知青的那一方来看这个问题。我两次回农场,对两代当地人怀念知青的心情,体会尤为强烈。
回到农场,老职工们几乎排着队要请吃饭。那股浓浓的亲情,真是醉人。
那一天中午,是农场的老科协(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请我们吃饭。12连技术员出身、后来当过红旗岭农场党委书记的纪景春说,他早上三点半爬起来,写了个稿子。要给我们念。
我当时心里还有些不以为然:难道老纪养成了官场作风,一个非正式的老友聚会,也要郑重其事地念讲稿?
老纪居然还把“讲稿”打印了几份,我们每人一张。
原来是一首诗!老纪一边念,我一边止不住地掉眼泪。
老纪的诗,全文如下:
欢迎荒友归来红旗岭
四十多年前的今天,
一群十七八岁的小伙小丫。
像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
飞到北国来安家。
五湖四海,南腔北调,
黄棉袄和黑土地,
敞开胸怀把你们接纳。
北大荒增添了新鲜血液,
添加了多元文化。
这才有了今天独具特色的,
北大荒普通话。
上山伐木,下河捕鱼。
翻耙耢播,摸爬滚打。
起早播种,又困又乏。
一不小心,掉在播种机下。
酷暑大会战,大酱缸中捞草垡。
蚊虫小咬,咬紧牙关说不怕。
严寒挥大镐,汗如雨下。
盼来中午热馒头,
咬一口就冻成白碴。
兵团新闻战士,下基层跑连队,
采访报道,忙上忙下。
党的喉舌,高音喇叭。
金嗓子播音,传到万人千家。
当前实际,远景规划。
尽情描绘,泼墨挥洒。
兵马没动,粮草先行。
后勤食堂,添砖加瓦。
三十多年前的今天,
你们又东西南北闯天下。
事业有成,也当上了爸爸妈妈。
荣归故里,亦是年逾花甲。
荒友相聚,说不完的贴心话。
亲人眼里,还是当年的小伙小丫。
新城建设,南湖北塔,
稻浪翻滚,一望无涯。
红塔下印刻着您们的足迹,
五星湖映照了您们的倩影面颊。
建言献策,锦上添花。
感动农场,精神可嘉。
无论您走到天涯海角,
这里都是您的家。
无论您走到东西南北,
第二故乡都会把您牵挂。
无论您走到哪里,
亲人们都会把您们牵挂,牵挂。
同时向全国各地来五十八团的2500名知青荒友问好、致敬。
红旗岭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纪景春敬上
【备注:这次来农场回访的同志有原五十八团机关的北京知青熊蕾、王仞山、张红军;杭州知青汤永林;哈尔滨知青钟阳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