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说清楚合作化和集体化的本质区别很重要!


  作者:张文茂

  关于由农村集体经济向家庭分散经营的转变过程,有这样几个概念或提法,是反映真实的历史进程的:

  1、最初是说搞农业生产责任制,叫联产承包制,是联系(根据)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生产责任制形式。最早是联产到组,后来联产到户(包产到户)。理论上讲,这时还有统一经营和统一分配,因为根据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嘛。

  2、很快转变到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了,即习惯上讲的“大包干”。这时,联产计酬没有了,集体不再统一经营了,因为统一分配也没有了,”联产承包”变成了“土地承包”。当然,从法理上讲,集体还有对土地承包关系进行调整或再分配的权利,即土地的管理权。但本质上已经由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演变为家庭占有土地的分散经营方式了。注意,这里都还叫承包制,但前者是对生产过程某环节或全环节的承包,后者变为对土地的承包了,概念己经转换。

  3、以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办法使土地的家庭占有关系固化、长期化,从法律上剥夺了集体对土地的管理权,即对承包土地的调整权,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被虚置、架空,终于完成了由集体到个体的蜕变。

  4、综上,农村到底是坚持家庭土地承包制,还是还地权于民的分田单干,实际上早已是集体化和私有化两条道路斗争的焦点。一部分人认为不管联不联产,还是要坚持集体土地的家庭承包制;另一部分人认为,承包制一开始就是“逗你玩”、假的,所以要把土地承包权股权化后确权到户,然后自由流转,以实现土地的兼并和集约化规模经营。这就是产权制度改革,为资本下乡开路,并且,不改革就不给你登记,这就是当下农村改革进程的本质。

  5、上述这一过程只是在农业经济这个范畴之内的演变逻辑。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仍然远远不能解释三农问题产生的本质,因为在这一演变进程发生的同时,还发生着两个更加具有全局意义的蜕变:一个是由于完全市场化(国家放弃对二三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的宏观调控),进而导致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夭折,使农村集体经济失去了二三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结果造成依托集体经济发展的农民二三产业转移和本土性城镇化集聚的进程中断;另一个是农村劳动力失去本土产业转移的依托,只能大批转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城乡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这两个趋势的发展才是三农问题产生和长期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结果是农业副业化、亏损化,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中央不得不重新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但前有华西、南街、周家庄这样的集体经济典型,后有塘约道路重走集体化的最新探索,却至今仍然遭到一些顽固坚持私有化势力的反对和阻击,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6、陈锡文同志好像讲过“合作化的终点就是集体化的起点”这样的话,对此,我是赞同的。理论工作者们应该联系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讲清楚合作化与集体化概念的区别和相互关系,因为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化概念是可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连国民党时期都不反对并且有学者对合作化进行过研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早在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初期(1984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在合肥举办过国际合作经济讲习班,集中培训全国各地的农村工作部部长、副部长们,讲解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合作经济。笔者曾有幸参加学习,那时,为了配合当时的农村改革,就已经开始从理论上由集体经济的概念向合作经济的概念转变了。

  五十年代,为什么叫开始叫农业合作化?后来,为什么又叫农村公社化或农村集体化?难道这样的概念不是反映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吗?为什么非要退回去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农业为什么一定要搞集体化。这个问题才是研究的重点。人们会说是为了发展农业。而怎么样才是发展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发展的含义应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单位面积的产量。亩产。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的问题是农业机械化。即用机械化去代替手工的镰刀,锄头与牛。而实现机械化的前提是大面积的耕种。这个问题在西方,在美国,很简单的就解决了。因为他们是人少地多,尤其是美国,发展农业的时候开西部。把当地的印第安人赶跑了。大量的土地空出来了。因此很容易的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在一个美国农民耕种的粮食可以供120个人吃饭。
  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是人多地少。就是刚刚解放的时候,平均人均只有3、4亩土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搞农业机械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把分散的土地连接成大片。用农村集体化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在中国就出现从个体-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其实下一步就是国营农场。用这种方式实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彻底解决农村的手工劳动的问题  
   后来人们说人民公社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养懒人。当然把个人的农民合并进集体组织中。由于农民大量的存在小农意识不能马上改造过来。没有积极性是可能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农民家里自留地部分,比集体经济的庄稼长得要好得多。因此,这个问题,成了人们否定集体经济的理由,其实,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搞集体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而用机械化生产比个体的手工工具效率要高得多。如过去人们在麦收的用的镰刀。后来使用收割机。人们使用镰刀。积极性再高,也没法与收割机相提并论。也就是说,使用农业机械,就是没有积极性,也比使用手工工具的人有积极性效率要高得多。这就是搞农业集体化的初衷。
  后来,因为积极性问题。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大片土地分割成小片,这样农业机械化的问题马上就是没法进行了,这时,你不管这么说,你仍然坚持的所有权仍然是集体的。已经没有意义了。
  结果,与人们预料的一样,农业生产恢复到小农经济的状态。出现‘“三农”问题,长期解决不了。
0条回复
解放后农村发展历程是:分田到户、互助组、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后开始了全国性的轰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工业建设、高科技建设等…………最后被一群叫花子搞垮了人民公社。
0条回复
以南街村为中心,也搞个“特区“”试验一下走集体化道路,可不可以呢?只许办“私有化”特区,不许办“公有制”特区?
0条回复
“为什么开始叫农业合作化?后来,为什么又叫农村公社化或农村集体化?难道这样的概念不是反映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吗?为什么非要退回去呢?”
是啊,为什么非要退回去呢?!
——因为死不改悔,因为谋私发财、坚持走资不动摇!
0条回复
张老师的文章总是能讲到点子上!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