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雁:血染的华中鲁艺——追寻铁军之旅(九)

2024-08-25 2206 1
作者: 晓雁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4月16号,我们姐弟兄妹四家在盐城,一个重要的心愿,是寻找当年母亲参加新四军的第一站——华中鲁艺的旧址。

  陕北有个“延安鲁艺”,苏北有个“华中鲁艺”,被誉为“华中抗战的文化堡垒”、“新四军的艺术摇篮”。

图片

  这是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中反映华中鲁艺的图片。

  皖南事变后,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为尽快推动华中地区抗日文艺活动的开展,使文艺成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1940年11月,刘少奇、陈毅吸收和采纳大家意见,决定创办一所像延安鲁艺那样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学校。校名定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并指定丘东平、刘保罗、陈岛、莫朴、孟波等五人组成筹备委员会。

图片

  这所学校行政上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院长由刘少奇政委兼任,教导主任丘东平,并以丘东平为主,组成六人院务委员会,主持日常行政和教学工作。下设教务、总务两个科。全院共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和一个普通班、一个少年队。

图片

  筹备工作大约一个月,许多有识之士怀揣报国之志,从四面八方慕名云集于此。当时抵达盐城的著名文化人包括阿英、范长江、邹韬奋、许幸之、许晴、何士德、贺绿汀、庄五洲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新闻、出版、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名家足有四五十位。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争相奔赴,有来自上海、南京和长江下游的南通、如皋以及盐阜当地的知识青年,有远自大后方的重庆、桂林、广东、福建等地来的知识分子和南洋归来的华侨。战火中诞生的华中鲁艺,可谓名师荟萃、群星闪耀。

图片

  我们的母亲也就是1940年12月,经恩师吴天石先生的介绍,19岁的她与同学相约一起奔赴盐城参加新四军进鲁艺的。

  母亲张颖出生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南通金沙杨家港镇以南乡间的一个书香门第、爱国贤达家庭。从小就和家里的男孩子一起上学读书,且成绩优异。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她是张家大家庭中第一个走出家门参加革命的,接着她的哥哥、弟弟、妹妹都相继离家参加了革命。父亲张小圃先生是当地很有威望的民主人士,曾担任我党抗日民主政府县参议员、区参政会副主席,后惨遭国民党还乡团杀害。这是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

  1938年3月18日,日本鬼子占领南通城。母亲就学的南通女子师范先后迁到了金沙和上海。在此期间,她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上海学生协会”,进行过抗日义卖捐献、反对学校向汪伪政府登记和团结进步同学等抗日救国活动。但很快日本鬼子占领上海,女师再迁回南通,1940年初又迁到如皋丰利镇。当年9月,她随南通女师辗转读完高中。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