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雁:这里收藏着一份永恒的信念——追寻铁军之旅(二)

2024-06-03 482 0
作者: 晓雁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4月13日中午,我们走出《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顾不及吃饭,又走进旁边的《苏中抗战老报馆》。这可是我们在高邮的活动重点——

  这次我们姐弟兄妹四家寻访父母新四军革命历程之旅,到高邮的由头,就是因为母亲张颖1946年下半年曾经在此地的新四军苏中二分区《人民报》工作过一段时期。更重要的,对我们来说,这儿还是当年在新四军的父母真诚相爱的一段“鹊桥会”的见证地呀!

2.jpg

  这张照片,就是当年在新四军办报的母亲,一副军中才女模样。

3.jpg

  这张照片已经是1949年3月,经组织批准结婚,父母首次合影于转战中。

  我们的父母亲,是1944年开始同在新四军苏中公学工作期间相识、相知、相爱的。后来父亲宋廷铭调新四军一师军工部,在苏中军区军工一厂任政治指导员兼中心党支部书记。一次下车间做弹尾活时,冲床打连环,他右手来不及抽回,大拇指前一节被切断。母亲当时在苏中公学当学报主编,闻讯后焦急心疼,恨不能相见。直到1946年春节后,父亲被派往淮阴参加华中工农青妇民兵代表大会,并筹办成立华中军工职工总会,同时做工资改革准备工作。工会成立了,工改任务完成了,他也累病了。为此,在6月里母亲不辞辛苦,从宝应到淮阴去看望他。也就是那次百里相会,这对相爱之人确定了他们的革命伴侣之约。

  回后不久,母亲就从在宝应的苏中公学调往在高邮的《人民报》编辑部工作。思念中的父亲也抽空请假,从淮阴坐船到高邮看望了一次母亲。一到高邮,他就受到报社同志们的热情接待——直到他离休后,住南京的钟山疗养院时,一起疗养的几位老记者还拿他当年到报社约会的情景开玩笑呢。

  父亲在报社待了一夜,和母亲谈了个通宵,说说各自是“怎么来到这世界的?”“一个温州人,一个南通人,又是怎么从浙江的最南端,数千里之外,到苏北,到苏中的苏中公学来相会的?”总之,这俩人是“终生付托”了!第二天轻轻松松地愉快分手。后来,母亲给父亲的信中说,虽然自卫战争的炮声响了,我俩各在一方,而自己的心境依然平静,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是她一生中最平静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战地情缘的力量!因为她和父亲彼此间,都无时无刻地感觉到,自己是在被对方惦记中,哪怕战争再危险、再艰苦,都无时无刻地沉醉在对方所给予的幸福之中。

  多么美好的故事呀!

  遗憾的是,当年人民报社的旧址已经找不到了(听说最初在城里“育婴堂”,后随地委机关转移农村)。好在网上查询,高邮还有个《苏中抗战老报馆》,事先联系,寻迹而来。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