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的家风家教

2024-11-04 925 0
作者: 黄岳山 唐晴雨 来源: 党史博览

  1949年冬,任弼时与家人在北京东山寓所

  任弼时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一心为民、服务群众,不辞重负、鞠躬尽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被称为我们党内的完人。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那么,他又是怎样对待自己家人的呢?

  “惟祷双亲长寿康”

  1921年5月中旬,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任弼时“到列宁的故乡去学习革命”。启程的当天上午,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想到大人为家庭“奔走一世之劳”,“泪随之下”!但现在“苦于能力莫及”,“虽时具分劳之心”,“恐难成望”!为了学习“化世之能”“治事之才”,把处于“存亡生死”之际的社会,“造成大福家世界”,建立“同天共乐”的幸福的新社会,他选择了“北行之举”。“惟祷双亲长寿康”等理想社会实现了,双亲可与全天下的百姓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同时安慰父母,路上安全,同行有伴,自己也会谨慎小心,费用已交涉清楚,请大人不要为儿子的远行担忧。另请父亲打听未婚妻陈琮英读书的事,这是“为终身之谋”。

  1924年3月,任弼时从莫斯科捎信回家,告诉父母“身体如常,学识亦稍有进步,饮食起居当自谨慎,你们尽可放心”。大革命失败以后,他从汉口给家里寄信。此时父亲已经病逝三年,他向母亲报平安,“儿等近况如前,身躯无恙,望勿为念”,并询问培星、培辰两个妹妹下学期开学的时间,为她们筹寄学膳用费。任家是书香门第,任家新屋是聚族而居,每次任弼时寄信回家,都要在信的最后给长辈们请安,写上一句“亲长前均此请安”或者“各亲属叩安”等语。

  任弼时革命30年,中间只回过一次家。那是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临时中央特派任弼时“全权代表中央”处理长沙暴动问题。工作告一段落后,任弼时回唐家桥小住了几天,帮助母亲挑水、扫地、煮饭、炒菜,陪母亲过了一个生日。任弼时又到板仓看望了杨开慧母子,然后在白水车站乘火车返回武汉。

  把爱情融化在对党和人民的爱里

  陈琮英12岁到任家做童养媳,14岁进入长沙一家织袜厂当女工,没念过什么书。任弼时11岁到省城读书,留过学,在上海大学当过教授。像他这样的青年才俊,想在十里洋场找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不是难事。然而,任弼时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毫不三心二意。1926年,他把陈琮英接到上海完婚,住在小亭子间里,一张床、一张桌、一个书架就组建了一个家庭。陈琮英在任弼时的指导下做秘密交通工作,送信件,搞油印,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她的穿戴都很土气,街上的少爷淑女们对她冷眼相待,而任弼时却鼓励她:“不要怕,我们是在这里做党的秘密工作,是同敌人进行斗争,你要学会斗争。”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