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重庆市纺织业的式微(一)
抗战时期,重庆市的纺织行业为民族立下大功,解放后全部国有化,如今重庆的纺织国企都破产了。曾经那样辉煌那么光荣的一个企业群的倒掉值得当代人深入研究,厘清责任,还公众一个真相,告慰先民。本文所有材料来自对三亲人员的访谈与文献资料,人物姓名与专有名词是那个读音,字可能有错误。
一、荣光
工业革命始于纺织业,衣食住行,穿暖是刚需,近代中国工业化浪潮中,冶金业与纺织业最先崛起。抗战时期,民国四大纱厂——豫丰纱厂、汉口申新四厂、裕华纱厂和沙市纱厂迁入重庆,另有军政部纺织厂等大小纺织企业汇集于此,重庆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基地。
沿着长江西来的内迁机构大多选择水流较缓可以停船、岸边地势平坦的江湾安身,重庆人称之为沱,长江边的李家沱、窍角沱机构林立,重庆的纺织企业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区的土湾与南岸区的窍角沱、李家沱。
土湾毗邻红岩村,前面是嘉陵江,有水运码头,后面是重庆市区早期的主干道,蒋介石到白市驿机场前往台湾走的就是g这条路。土湾深处屏鼎山与嘉陵江的怀抱,终年云雾弥漫,隐蔽性极佳,是建立国防厂的理想地址。
1918年,豫丰纱厂由著名实业家穆藕初创立于河南郑州。1934年,豫丰纱厂抵押给中国银行成为国企。1938年2月,豫丰纱厂奉国民政g府令迁往重庆。1939年1月,纱厂复工,拥有纱机51000锭,每天雇佣7000工人。1951年,人民政府在郑州市管城区布厂街附近的豫丰纱厂旧址上组建了国棉二厂,后改名郑州第二棉纺织厂。解放初期,豫丰纱厂与其他几个厂合并为西南610纺织染厂,豫丰纱厂职工家属区豫丰里改名为新生村。豫丰纱厂是重棉一厂的前身。
泰安纱厂建立于1923年的汉口,原为日资企业,后被中资收购,1938年迁至重庆,改组为国民党军政部第一棉纺厂。一位老工人的后代自豪地说,二厂是她爷爷一步一步抬到重庆来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成立了联合j勤务总司令部重庆被服总厂。1946年1月,国民党将重庆南岸的军纺二厂并入国民党军政部第一棉纺厂,隶属联勤总部重庆被服总厂。1948年初,联勤总部重庆被服总厂纺织厂被申新纺织公司收购,先后改名为渝新纱厂与渝新纺织厂。1950-1954年u,万县的万成纱厂、六一二纺织印染厂以及南岸的申新纱厂先后并入渝新纺织厂。1957年,渝新纺织厂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入610纺织染厂,编制为南纺工场和南织工f场,部分设备与人员充实到豫丰纱厂所在的北纺工场和北织工场,弥补抗战时的损失。渝新纺织厂是重棉二厂的前身。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