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资本论》主体革命论


1.jpg

  【作者按】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主体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党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为主体性?在于党成为人民主体性的集中化表述,在于建立无产阶级的统一。根据这一方法论原则,马克思解决“知难”和“行难”聚焦于主体范畴,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发力。盖因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基是市民社会批判,其合并市民社会批判的两个工作维度——客观的生产关系批判(劳动异化+资本至上)和主观的拜物教批判(抽象人权+金钱崇拜)。主体范畴进一步将之提升为统一认识层面加以把握。以“资产阶级三位一体公式”为代表的教科书知识生产乃是对主体范畴的断然理论驱除。新时代际遇下,走出知识恶的方式是回归革命行动,以历史高度推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体批判工作维度。要点如下:其一,主体革命论的出发路径是唯物史观;其二,唯物辩证法的主体表达是A-B;其三,《资本论》唯物史观基本问题聚焦于主体论与知识论路线斗争研究;其四,经济形态社会的理论构架是由主体论引导的自然历史过程,即历史范畴学;其五,马克思主义模型的实质是从“道名行知”到“道法术技”,根由是主体论的一和场;其六,《资本论》不是形式系统,而是活生生的辩证法,以辩证法为总体工作方法。新时代际遇下,主体革命论的价值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把行动主体的发生酝酿在革命行程中,把革命行动培育于社会主体蓬勃发展的实践发生中。

  第一部分 唯物辩证法的谱系考订:劳动二重性与生产方式的科学解析式(A-B)

  主体线索是唯物史观的伟大的思想线索,贯串革命和建设,将主体批判贯彻为前后相继的批判逻辑、建构逻辑及其瓦解逻辑。因此,它们遵循共同的线索——历史线索与理论线索。这同时是以劳动二重性把握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线索:在批判逻辑的基础上,《资本论》科学揭示“劳动二重性的商品逻辑”历史建构与自我巩固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而揭示该种逻辑的实践瓦解和社会溃败的历史进程。批判逻辑、建构逻辑、瓦解逻辑前后相继,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相比之下,《资本论》中的主体线索经由劳动价值论,落实到对“以资本为中心”异化状况的生产过程发展的历史解剖、本质揭露与范畴批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勇毅前行、踔厉奋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作为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内在品质的时代锚定,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以人民为中心(主体实践范畴)的生产方式,是对正在走出异化状况的生产过程总体规定的社会主义科学分析与历史把握。其表明:劳动一方面通过价值作为“经济的表现”,另一方面,也直接通过自身规定作为“主体的表现”。两种表现的合流、相遇决定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主体的行动特质与革命热情。是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决不能一味地以“政策解读”对待之,需要发掘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原理,提炼方法论规定,从中揭示唯物辩证法借由主体线索一步步落成自身规定的工作谱系。显然,这也是唯物史观领域中有待考察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查看余下9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