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分为两个方面,自然观和社会观。
自然观为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造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上面论述,既有实践也有劳动概念,都与生活物质创造接连。从人类出发用的是实践,从工人异化分析出发用的是劳动。但人类活动一致时劳动创造和实践创造可互换。而当解析当代工人异化活动时,一定用劳动,以便和私有制以前社会的存在活动作比较。用马克思话说,资本私有制现实也是实践的。马克思论述主体不同,本体不同。希望阅读者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鉴别这一点。士心注】
马克思这两段论述主题:这个世界里的自然界-无机界是人类劳动创的对象,通过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动物只在直接肉体需要时才生产,而人相对自由,生产的物品多数时空并不是劳动者即时的、直接的需要品,在当代工业中表现为雇主生产的用于交换的产品,农业生产也是为了交换其它生活用品。而在文明社会以前,农业生产包括渔业和畜牧业是人们存活的不可或缺资源,是人们生存的直接来源。
人们能按照美的韵律构造自己的产品。按照费尔巴哈的说法,人是有自由意识的生命体。很多哲学家只注意到《手稿》里马克思用了费尔巴哈的人与动物比较结论,没有看到马克思以感性自然对象活动弥补了费尔巴哈不足。费尔巴哈说过人与动物意识不同,是由于人与动物活动范围不同,其描述的活动抽象不具体。马克思接着说,这种自由意识来自感性自然对象活动,在创造自己生活物质过程中,人证明自己是具有自由意识类。感性对象劳动使得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精神活动对象。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认知论,都是主体人相对客体之间的感性活动,忽略人的感性自然对象活动。为了与感性直观活动分开,劳动创造定义为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实践同样如此,但是描述文明社会后的异化活动,包括剥夺劳动者的精神活动,变为统治阶级专有的思维。实践唯物主义就其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目的而言,资产阶级也是这么干的,不能表明该主义专属无产阶级。,
社会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章节中说:“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份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人最初与动物一样,为了生存结成团伙。“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同上》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它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感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同上)
人是特殊的活动类,与动物分离就表明,一般物质运动思维无法解说人的存在。人不但是物质体,还是智慧体,能把自身与自然分离出来,能把自身与他者分离出来,用语言和文字巩固自己的概念,遗传思维,成为智慧生命类。人与动物比,最初也完全依靠自然界,后来人类能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不完全受自然约束,并且把自然作为自身的活动对象,改造对象,精神上把自然对象作为意识的内容。这种特质不是一般物质运动赋予的,而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特殊活动赋予的。人与动物的区分,是哲学的入门,是马克思哲学的门坎。很多爱好者,不能区分人与动物,就在于传承赋予的错误观念,认为人是物质一般运动的产物。另外缺乏反思,从来没有问过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如何形成的,物质一般运动为什么只造就了人类这个绝无仅有的使用文字的智慧类。哲学不单是知识,还包括反思,后者是哲学人根本的素质。知识的继承可以用智商来检验,反思则是智慧,智商方式检测不出来。这也是认知继承和哲学的分野。反思的前提就是敢于怀疑,不盲从。其次就是了解哲学的历史,哲学与科学的不同范式和相同的逻辑。
说唯物辩证法或者辩证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就是他以物质自然为主体和本体去解释世界历史和现实,用人的运动结果—思维,却不从人类发展历史去解释世界历史和现实,自个薅着自个头发要离开地球,陷入了主观的臆想和猜测。其实薅头发的动机和动作都是人类思维与感性物质对象活动结合的结果,不是原初头脑本身拥有的功能。思维不是头脑固有的产物,而是人类双重运动的产物,连同头脑这个与动物不同的生理产物都离不开双重运动。
说马克思哲学是人学、人本学大约不错。从哲学建立之日起,理性思维就在寻找人的位置,人的存在意义。在马克思之前到希腊哲学鼻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种寻找是朦胧的不明确的,表现在对事物和世界的抽象,与人的理性思维同步。这种现象一直到黑格尔,把理性思维当做人类存在活动的唯一标志。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维依附在肉体上,这种对立统一着实让一元论的唯物唯心哲学蒙了。不是所有的物质肉体都能像人类般思维,运用文字和语言词汇固化概念又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一性第二性只解决了物质到动物的运动转化过程,却无法从自然方面说清人的特殊性,人类思维为何超越一般动物。进化论说到猿猴,却说不清人的智慧如何超群动物。近代唯物论与唯灵论搏斗中胜利了,与唯心论搏斗中取得优势,却无法解答笛卡尔谜题。哲学内在要求是逻辑而不是武断,对现实抽象还要符合历史。前者是哲学一贯的品质要求,后者是马克思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作‘新’唯物主义,但新在何处,还是‘唯’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崔唯航研究员的‘超越论’值得一读,说明了马克思哲学不是单一的‘唯’。
从人类存在活动结果看,是感性物质对象和思维的交织运动。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可以抽象为感性、物质。这里需要注意,节省的是人这个主体,感性不是感性直观,物质不是自然物质。思维泛指意识活动。唯物主义论述了一般物质运动,缺陷是把人的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当成了物质一般运动。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以感性物质对象运动为基础,而是省略了人的物质活动,缩减成感性直观。以为认知来自感性直观,类同费尔巴哈,形成了物质存在第一性,认知、思维第二性的呆滞片面的认知论。这种解释缺陷导致哲学人无法区分人与动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的对象性活动,感性对象活动,感性物质对象活动,是他解析工人劳动并且追溯劳动历史得出来的。为了概念清晰,采用全称:感性物质对象活动。黑格尔用过对象活动,他指的是思维包括意识对象活动。费尔巴哈的感性活动是感性直观,五官对外界的静态反映,没有触及人对自然对象的改造活动。说马克思哲学是人学,指马克思研究的人类存在活动的本质、趋势。其宗旨是解放劳动者和全人类,劳动者异化的秘密就是私有制对劳动者思维和劳动自由的剥夺和分裂,劳动者获得解放,其他所有人都获得劳动与思维的自由,劳动与思维的自由结合。
唯物论通过辩证法说到人,把人作为物质一般运动的衍生物,地位等同动物。高明的辩证法也说不清人与动物区别,只能说动物造不出一把石斧。为什么动物造不出?唯物论却说不出道理来,也说不清人的意识为什么与动物意识不同?连马克思哲学门坎都迈不过去,却硬充马克思哲学。
小结:马克思社会观起点是工人感性物质对象劳动,历史追踪为两个阶段,以私有制为界限。原始社会,人们的实践就是劳动创造,有着一致性。劳动创造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发展。文明社会,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统治阶级需要时二者才会结合。这就是劳动和劳动者异化的开始。实践此时不专指劳动创造,而是指所有人的行为,无论是创造还是毁灭、阻止创造和异化的行为。把关系物质对象活动统归于马克思哲学,显然是缺乏历史阶段认知,尤其是资本私有社会缺乏阶级对立的认知。实践唯物主义缺乏一致性,缺乏无产阶级性。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在各个阶段,社会性不同。社会是人类存在活动的外在表现,马克思哲学通过对象性活动结果—社会存在现象来考察人本质变化和趋势。社会性需要再解析,其本身并不能直接表述。各个阶级对社会性会有不同的表示,并且相互对立。客体往往是对立阶级的代名词,客观只表明他阶级的社会表述。客观是个主观接近事实本来面目的批判过程,未经批判而直观的结果不是客观。在社会解析中,‘客观’一词慎用。
第二,马克思的历史观包括自然观和社会观。二者有差别,但不能截然分开。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对象、客体即物质自然,剥夺了人们的活动对象,创造生活物质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存在活动无法成立和存在。科学是对人类活动的客体对象研究,没了对象就没有了客观研究,无法解释资本私有制社会。工业就是科学在社会里的应用。自然观和社会观是断然不能分开的,如果分开那就截断了人类历史,成为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与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几乎是同等表述。分开的另一重危害,就是无法论述理性思维的产生和交集发展。“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844年手稿》【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同上)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观的进一步阐述
费尔巴哈章第一节:“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区分动物从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开始。为了生存与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为了生产中的交流交往产生了语言。前者是社会性的缘来,后者是思维意识的起点。也就是说社会性是人为了生存进行生产而产生的,意识扩展为思维也是缘于生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用的是劳动和实践阐述人类文明前历史,这里用生产。从脉络上看源于异化劳动解析,然后逆溯追踪人类存在发展过程。《形态》是第二次叙述人类发展过程,第一次是《手稿》【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把两部著作相应的论述作比较,《手稿》比《形态》逻辑缜密。后者没有运用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展示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而是先叙述感性活动,然后再谈意识,把感性活动与意识分开来谈。如果耐心细致阅读,思维意识和感性对象活动都来自人们的物质生活劳动创造。这种叙述方式副作用:造成后人注意了感性物质活动,认为发展到当下的生产可以脱离意识的交集活动,意识只是感性物质活动的衍生滞后物,甚至误解为物质一般运动物。这一方面是批判性著作逻辑不如自己立论进行阐述逻辑紧密,第二、这么重要的两部手稿在著作人去世后的1924到1932年才零星发表。列宁生前没有见到,意识清醒前只是从马克思其他著作和经济学著作去寻求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讲究事实之间的联系,科学性比哲学性强,他人很容易迷失其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针对资本私有制社会,上溯只是到私有制边缘和前夜,并不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叙述。经典论述来自列宁的说法。以私有制社会的资本阶段规律,表述整个人类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马克思本人也反对这种夸张。《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一节结尾段:“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时代的还是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
回到马克思,就是要搞清马克思原本的说法,批判继承其合理合乎历史发展的论断,再清理其它人不合乎历史的理论,还马克思学说以本来面目,避免似是而非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在于揭示了私有制对劳动者本质的分裂,所有被奴役的人都体现在劳动者在资本雇佣劳动与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